抑郁發作可分為躁狂、輕躁狂和抑郁兩種截然不同的嚴重情感障礙。
躁狂發作時,患者可能出現過心境高漲、言語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現;而抑郁發作時則出現情緒低落、思維緩慢、活動減少、意志行為減退等癥狀,常被臨床醫生誤診為抑郁癥,但經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再加上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治療手段,很多患者都可以實現與躁狂、抑郁、雙相障礙完全一樣的康復。
為什么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容易復發?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般來說,首次發病到確診,有80%的患者會有第二次發作,大多數患者會在15歲左右、甚至20歲左右發病。另外一半以上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會持續一年或更長。
去年年末,一則新聞上了熱搜:杭州一名13歲的女孩,在被爸爸毒打后情緒失控,從15樓跳下,搶救無效后不幸身亡。
4月20日,陜西西安一名14歲的初三女孩,因為被爸爸毒打,留下遺體,遭受了4萬多人的霸凌。
女孩曾不止一次跟爸爸說過:我長大永遠不會被打。
因為爸爸經常打她,女孩長期缺少父愛,在憎恨父母的成長中形成了自卑心理。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創傷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發鞏固,甚至會引起一種強烈的情緒反射,在情緒爆發期間內化成為一種習慣,而這種反射是極其重要的。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女兒,因為父親的打罵,從小到大,每當女兒犯錯時,她就會在那一刻爆發出來。
當她遇到父親的責罵時,她害怕不被理解,就用沉默來應對。
而一旦這種狀態被發現,她就會變得戰戰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兢翼翼。
這也就是為什么孩子會跟家長發脾氣,跟家長發完火就不開心的原因。
現在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體驗,這個過程我們也稱之為“資格感缺失”,
孩子做錯事之后,他們會自己反省,而這個過程也是自己的一種示弱方式。
02 家長的不示弱,都將自己推到了孩子的對立面
我特別喜歡看到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很多時候,家長會說的最多的就是我的問題,我要去改正,我要跟孩子道歉。
為什么,家長要把自己的地位,推到孩子的對立面?
就是因為在很多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因為家長在用強勢的態度和孩子溝通,無論如何都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特別強調自己的立場,不要輕易就給孩子下結論,就事論事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要對孩子的另一半進行人身攻擊。
舉個例子,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貴重的東西,或者是孩子把玩具弄壞了時,家長就可以對孩子說:“我看到你把家里的東西弄壞了,我感覺我沒有那么多的責任,所以我要對你和哥哥都承擔責任。”
這時候,孩子的心里就會產生一種“我這樣做爸爸媽媽很不開心”的想法,因為孩子覺得自己沒有承擔自己責任的機會。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責任,這就很難理解,明明自己那么愛孩子,為什么還要替孩子承擔責任,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去面對自己的錯誤?
這就是家長過于強烈的自我意識,總是把責任都推給孩子,認為他們做錯事了,才是他們的責任,是他們自己的事,哪怕孩子是在犯錯誤。
這樣的家長很少會反思自己,他們的自我意識總是會認為孩子犯錯誤了,才是他們的責任,是自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犯了錯,就應該受到懲罰,懲罰不應該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的事,成年人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如果做錯事可以選擇逃避責任,那么孩子就會更加的勇敢。
而家長們為了讓孩子長成一個好孩子,難免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殊不知這樣做會給孩子樹立一個錯誤的榜樣,讓他們不知道什么叫作是責任,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家需要一個人承擔的責任,這是不安全的,父母不需要負責任,這樣的孩子以后長大了,沒有擔當,沒有擔當,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都會在無形中對自己產生自卑心理,慢慢變得不自信,沒有勇氣,膽小怕事,對自己要求完美,特別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更加不愿意面對。
2.為了讓孩子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家長要教會孩子勇敢面對自己的缺點,不要害怕遇到困難,在父母的鼓勵和幫助下,孩子們可以變得更加有勇氣,更加的優秀,當孩子們面對失敗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勇氣,讓孩子們勇敢的面對現實,不要輕易的給孩子們貼標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家長們要善于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當孩子們的優勢被發現時,孩子們的自信心就會增強,以后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們也能夠更加的勇敢的面對挫折,不要因為怕犯錯誤,而不去嘗試著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