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的孩子不焦慮,但焦慮的孩子更焦慮
。現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于生活在大城市、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不希望孩子接觸新事物,父母再焦慮,對于孩子的教育更是一種內耗。
我們之前帶娃時,印象中帶娃時,恨不得三歲多就跟著他學習說話、學說話、出門走路。可現在的孩子,再也不是父母手里的小“娃娃”了,孩子被父母牽著鼻子走,他們的目標,就停留在了身邊的父母身上,做父母的看護人。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就在前幾天,我讀到一篇關于孩子焦慮的文章,文章中說,引起焦慮的因素有很多。
但最近,她又發現,其實很多父母只要重視孩子的一日三餐,只要不給孩子增加營養,基本不會給孩子額外添加輔食。
這讓我很意外,平時也很焦慮的小姑娘怎么可能生來就會焦慮?
后來,我才了解到,原來她焦慮的并非是孩子的營養不良,而是因為吃得太好。
也正是因為她的擔心,孩子才會越來越焦慮。
所以,他總是焦慮,總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將來有更多的選擇。
而這種焦慮,會在無形中把孩子推給家長,讓孩子成為你焦慮的樣子。
正如作家張德芬在《遇見幸福》中寫道:
“當我對生活迷茫的時候,我就會覺得生活迷茫,當我迷茫的時候,我就會覺得生活更加迷茫,所以我就在焦慮的情緒中開始焦慮。
之后,我就開始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么辦?
所以,我也會迷茫,就會焦慮。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也會焦慮,這是我焦慮的源頭。
但是當我看到孩子好的地方,我會很高興,覺得孩子的一切都好,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好的。
我也會焦慮,覺得自己每天都被生活控制,每天都不工作,什么都替自己做主。
自己認為,我把這個錢給孩子花了,但孩子還是沒什么長進,我非常非常焦慮,因為我害怕孩子因為我的焦慮毀了他的未來。
我非常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害怕孩子沒有未來。
我害怕孩子以后沒有好的未來,害怕孩子沒有好的未來。
那我該怎么辦呢?
父母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為什么要去管孩子,應該怎么管呢?
我們都知道,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品德和習慣,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往往會忽略品德和習慣的重要性,因為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只有品德和習慣好了,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首先,品德和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很多孩子小學時候成績很好,到了中學階段,就開始出現成績下滑,有些孩子甚至開始逃課,所謂的好學生,有的孩子逃課,有的孩子輟學,甚至是干脆直接輟學。
對于孩子來說,學校是他們去探索外界世界的主要場所,但是學校不僅僅是知識的場所,它也是學習人際交往的場所,通過學校可以讓孩子學習待人接物的規矩,以及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次,學習能力和專注力的培養, 家長們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來培養呢?
1、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長就是由家庭的重中之重,而家庭教育又是父母的終身教育。
家長要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問題,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學會如何去做事。
家長要堅持陪孩子一起讀書,引導孩子讀一些有益的書。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特長,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孩子會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事會自覺去尋找自己的方法。家長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習慣,從而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2、培養興趣愛好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之外,也能讓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