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
■ 注意未成年人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中心首席專家李健華教授認為,這種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一些主觀因素和社會因素。李健華提醒,有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是導致未成年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包括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以及教育方式不當,如親子關系緊張等,如果能夠建立有效的溝通,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可以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從學校心理輔導員到心理咨詢師,教師和專業力量的作用都是利大于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身心變化,接納自身的心理變化,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便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心理危機。
學校心理輔導員李健波表示,對于心理輔導員而言,提高其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溝通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學校心理輔導員李健波也表示,目前,學校對心理輔導員的培訓比較多,但是學生心理輔導員還是要多參與。如果遇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學校可以為其提供心理咨詢師和專業的心理輔導員,他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其認識自身的問題,解決問題。
學校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員也可以起到“作用”。作為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輔導服務,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心理問題,強化自我調節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意識。
她還建議,要增加學校課程,了解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對于社會上的不良現象,要注意加強與之相處的關愛。同時,在學校通過開設心理健康班會、舉辦各種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防止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學校、以及學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國教育學會理事會教育科學委員會副理事長王振鵬認為,加強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保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家長的網絡素養水平。家長要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客觀分析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及時的引導。家長要學習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要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不能把家長與孩子之間“狹窄”的思想觀念帶入到親子溝通的日常生活中,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和狀態,以及出現問題后的反應情況,以便及早干預。
二是要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要重視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習慣養成,堅持督促孩子遵守作息規律,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家長要適當的鼓勵、表揚和獎勵,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幫助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是正確引導孩子學習。家長要做孩子學習的好榜樣。家長要求孩子首先做到的,家長要自己首先做到。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沉迷于手機,家長如果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自己卻在玩手機,這樣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也不會有學習的動力。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增進親子關系。
四是要正確引導孩子學習。孩子學習有困難,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準孩子的學習困難原因,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針對性的改善。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要多鼓勵、少責罵,給予幫助,孩子在學習上取得成績提高學習上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建立。
五是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要是不想學習就不可能會有好成績。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用獎勵的方式來促進孩子學習。
六是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家長要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討論學習的問題,還有孩子自己的問題。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過于強勢,要讓孩子有獨立和自由的空間。
七是家長要與孩子一同制定規則,規定什么時候能玩,什么時候不能玩。
8.做一個規矩和孩子一起遵守。
1. 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尊重,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使其不至于過分依賴網絡。
2.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要明確規定孩子的行為準則,不能因為上網和游戲而影響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3.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多與孩子接觸,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4.多讓孩子交朋友,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
手機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當孩子沉迷網絡、染上游戲時,家長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家長很忙,沒有時間陪孩子,于是就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去玩手機,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忽略了手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家長應該主動地尋找孩子的朋友,主動和孩子們聊一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家長們也要學會和孩子們交流,因為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地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慢慢的和你吻合。
5.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看,增長見識。
讓孩子看看自己周圍的鄰居,看看他們都是怎么學習的,在家里學習到的東西,問問孩子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帶他出去玩一玩,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