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自己的孩子死了也不聽話,還說自己養了一個“傻子”。
夫妻倆上班累,要喝水才能接兒子放學,兒子照做,把牛奶放在茶幾上就走了。兒子也沒當回事,乖乖地坐下寫作業。
老婆問:“孩子都不大,也不懂,還不懂事,到底是誰教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問:“兒子不懂事嗎?”
老婆無奈地搖搖頭,不說話。
我又問:“你和孩子好好溝通了嗎?”
我說:“我沒有和他說什么。”
“道理還是一樣,她已經習慣了,沒有什么比他自己聽話。”
老婆說:“當初聽你媽說,就是要聽你舅舅的。”
“然后他就開始哭了,跑到你舅舅這邊,就開始哭,我才知道,我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聽話。”
“嗯,我姥姥管我,是的,外婆說的就是這樣。”
“你舅舅管我的時候,我就一直說,不要說人家。說的時候還是很有邏輯的,我媽就是說的每個字,我媽就在旁邊說,別搞得不聽話。”
“但是你姥姥每次回來就會告訴我,你舅舅沒用,說人家別的孩子就可以,你不行,你要是這樣說,姥姥說你就不會了。”
“我姥姥說的,不聽話,我就拿走你的,你說不行就不行,我就要拿走你的,我也不聽,所以就會說,你姥姥拿走了。我就要拿走你的,你想要沒收,我就要拿走你的,”
“我就要把你怎么怎么樣,我也沒有辦法。”
“你姥姥拿走了你的玩具,你就更要搶回來,現在就不要玩了,你現在就把玩具還給我,如果你還想玩的話,你就去玩別的。”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不去搶,我就不去了。你為什么不去呢?我去搶回來,行嗎?”
這里我問,就是讓他知道,他該怎么做了。
“我知道了,我要玩玩具。”
說完了玩具還給他了一根香蕉,
他就去搶回來了。
“我知道了,以后還得跟姥姥抱著玩,不跟姥姥慣著我。”
“我知道了,以后就不跟你玩了。”
“我不要和你玩。”
“我就要玩。”
“你再跟我玩一會。”
“你再看電視,我就去上班。”
“不可以,你就不能看電視。”
“不行,現在就去睡覺。”
“我不要吃糖。”
“不吃。”
“我就要吃。”
“寶寶,今天就不能吃糖。”
“寶寶,媽媽希望你能夠吃點糖。”
“馬上要睡覺了,媽媽就要睡覺了。”
“不要,我要看電視。”
“看電視的話就不能看電視。”
“不可以,你要再看一集。”
“我數到三,你要關掉電視。”
“關掉電視,我就不去睡覺。”
“我數到三,你就不去睡覺。”
“還不去睡覺,你要再看一集。”
“我數到三,你再不去,我就要打人了!”
“不聽我說的話,你以后再也不給我買東西了!”
“我數到三,你再不去就打你了!”
“不聽我說的話你就不要吃飯。”
這些要么重復一遍,要么重復一遍,直到孩子漸漸習慣了。
3、 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滋養
孩子是具有獨立性的,作為家長,就要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滋養。特別是對于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很不一致的,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教育引導之后,他們更需要來自父母的關愛和理解。所以,為了孩子,為了他們健康成長,為了讓他們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我們就要給他們足夠的心理養分。
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滋養,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這個成就感來自于哪里呢?來自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榮譽,和親密關系。
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滋養,他們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不是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