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文章
有人說,目前的孩子們的心理負擔比我們那一代不知道大多少,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更高,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的確比我們想象的要好。但是,不是我們孩子成長的真正需要。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所任教的班級,一個有厭學傾向的女生,無論你是心理咨詢師還是班主任,大家都是非常認可和喜歡她的。雖然她的性格要強,平時在班里也是調皮搗蛋的,但是,她還是挺聽話的。所以,我們對她的期望比較高,一直以來對她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近段時間以來,我明顯感覺到她的壓力很大。
因為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他們都是很想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的,而且學習也是非常辛苦的。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要想考出好成績,那么就必須得努力,要辛苦付出,而這種付出又有幾個能夠被看到。但是,就導致他們在身上找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和樂趣。
第二個因素是孩子自身性格的原因。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在性格塑造中,家庭教育尤其非常重要。而在于孩子性格的形成與否的,對于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個孩子身上出了問題,家長一定要進行及時糾正,不要讓孩子養成孤僻、畏手畏腳的性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作用,讓孩子正確的使用手機。
第三個因素:家長過度使用手機。
家長過度使用手機,會給孩子帶來不利影響。孩子年齡小,認知能力差,自制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加上學習壓力大,情緒波動起伏大,很容易在手機中找到安慰。家長過分使用手機,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用手機查閱資料,不給孩子用手機,孩子立刻翻臉,產生逆反心理。
第四個因素:家長的情緒,家長的態度。
家長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家長。所以,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別把自己的壞情緒傳染給了孩子。
第五個因素:網絡的吸引力。
現在許多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而孩子還沒有分辨能力,很容易就被網上的不良信息給迷住。這些不良信息對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孩子迷戀手機游戲的原因有哪些?
二、家長錯誤的教育方法
1.家長的錯誤的教育方法。
1.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
很多家長對于孩子過于寵愛,而對于孩子的需求過度的滿足。父母對于孩子的要求長期忽視,導致孩子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的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及時的制止,或者一味的任由孩子發泄,導致孩子行為上癮。
2.父母與孩子缺少互動。
我們沒有辦法真正的陪伴孩子玩耍,無法做到有意義的陪伴。當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父母也要注意陪伴孩子的質量。不能因為工作忙就把手機丟給孩子自己去玩,父母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也不重要,這個時候的手機就成為了孩子的“避難所”。
3.父母沒有高質量的陪伴。
如果父母不懂得陪伴孩子,孩子的內心是很空虛的。孩子如果不知道父母還有什么樣的事情可以做,當孩子看到父母的這種行為時,也會變得消極對待,就會越來越沉迷于手機。
這個時候,父母要想辦法陪孩子一起玩,一起互動,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有的孩子沉迷于手機,很大原因是缺少父母的陪伴。
二、父母不應該讓孩子沉迷手機,建立孩子的替代品
如果父母能夠陪伴孩子建立孩子的替代品,比如: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益智類的玩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學習用品,或者帶孩子去戶外活動,那么孩子就不會對手機那么依賴。
其實,孩子的替代品多半都是游戲機、電視等。
父母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陪孩子玩游戲、看書、聊天。
這樣孩子就不會時刻抱著手機,想看書就看一會兒。
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世界上最初被稱為“可怕的”人物之一的大腦的統治者,就是人類的下一代。
人類的下一代,是被下一代所模仿的對象。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以身作則,自己不沉迷手機,多多陪伴孩子,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
臺灣著名作家、兒童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那就帶他去工地體驗體力活。
讓他去工廠看看,讓他去食堂吃飯,讓他體會體力勞動的辛苦,“從而知道他這是在為了什么?!?/p>
紀錄片《十八歲的流水線》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沒有一技之長的00后,沒有高學歷,沒有好的經濟基礎,只能靠出賣體力,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