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推薦心理學書籍
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收治了一位25歲的大學生,據了解,在他的生活中,曾被診斷為中重度的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是個慢性疾病。
這位大學生被診斷為中重度,目前正在接受心理咨詢。據醫生介紹,這種疾病已經持續了快一個月,好在經過治療,癥狀比較穩定,總體病情還是穩定。這位大學生從前也是一個十足的“醫生”,學習成績不錯,但心理狀態與之前判若兩人。
“我之前為了幫助自己,學習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有時候我覺得生活真的很艱難,對父母也好,都覺得對不起家人,當初有這么大的情緒,我真的很難受,但我覺得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比如說‘媽媽我覺得現在很多人都不快樂’,或者說‘這種生活很美好,我要做我自己,不用考慮別人的眼光,只要無愧于自己的內心,不亂花錢就好。’
媽媽知道我這么大的年齡,我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我真的很后悔。雖然我現在明白了這一點,可是真的很內疚。”
“為什么會這樣?”
“我問了很多個問題,每次我媽都會問我,你到底想不想讓我考上大學?”
“我覺得上學很沒有意思,我以后想成為一個有錢人,不想過抑郁癥。我媽說是的,我不想我爸對我這么好,我知道他對我的。但是,我現在好像好像不喜歡上學了。”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其實孩子說不想上學,并不是真的不想,而是想借此來發泄一下心中的情緒。
家長總是以“為了你好”的名義,要求孩子聽話照做,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說不想上學,有的父母可能就會生氣了:“你為什么不想上學呢?小小年紀怎么能有這種想法呢?不上學你以后能干什么?”
或者,之前有一個親戚在社交上火了,別人覺得你脾氣不好,每次都不開心,而他的孩子是因為在學校受了點委屈,所以才不想上學。
這時候你的反應是什么呢?很多父母可能會生氣的脫口而出:“你怎么能這么做?不上學你干什么工作!”或者“你看人家某某某,上個月月考了全校第一,你連個都沒有考上!”
甚至,有些父母還會說:“你怎么就不想上學呢?就不想寫作業?還想出去玩,你怎么就不想寫作業呢?”
這些話語,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你說東他偏往西。
你必須要讓他明白,他現在在學校里犯的錯,并不是為了讓你滿意,只是他需要你的幫助。
第二,傾聽是一種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不僅要聽懂孩子的話語,更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思,這樣你才能準確地掌握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3、說教很難讓孩子接受,少說多聽
小孩子不愿意溝通是因為他們覺得家長的話沒有得到自己的重視。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很少耐心地與他們溝通,等到孩子大了以后,他們不再耐心聽孩子的話,甚至開始不耐煩,要么指責孩子,要么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
而孩子一有不滿,他們就只能用不聽話的方式進行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家長一味指責孩子的過失行為,而不是想辦法引導孩子,而不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總之,就是盡量避免與孩子“正面沖突”,盡可能用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否定,讓他們更加抬杠,甚至是以暴制暴。
在溝通中,只有注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才能真正地引導孩子,而不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問題。
二、你和孩子發生沖突,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差距怎么彌合?
1. 你和孩子之間沒有溝通的橋梁
家長總是高高在上,總是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交流溝通,總是高高在上,總是高高在上,而且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你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鏈接。家長總是高高在上的,這樣的溝通模式,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無法建立的。這樣的溝通模式,就是一個很糟糕的結果,親子關系都很難建立起來。
2. 對于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你會說,你和孩子之間沒有共同的話題
我們經常會說,你和孩子之間沒有共同的話題,你和孩子之間沒有共同的話題。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廢話。
那我們有些什么樣的聊天方式呢?很簡單,就是用聊天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的孩子會選擇與朋友們一起分享自己的趣事,而不是在你面前聊一些你覺得無聊的話題。但是這真的很有意思。
如果這個孩子和你之間的話題是以朋友式的身份去聊的話,你就可以先去開導孩子,給他講一些你感興趣的話題,然后再去加入到聊天的過程中,讓孩子慢慢的去思考,這樣他慢慢的就能自己去體會到這個問題的利弊。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