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教育報》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先生
所倡導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口號是:“教育就是要讓人的精神得到滋潤,心靈得到寧靜,通過心靈獲得成長。”
然而,現在的孩子為什么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家長思考。
這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國家問題,甚至連老師都能準確預判出來。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有46%的青少年都飽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心理健康成為了孩子成長中的重要部分。
在教育部《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要建立全方位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重點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要在學校發現苗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時,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關注重點人群,尤其是高危地發育階段的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防止他們發生心理健康問題;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關部門要開展家校社共育,定期開設家長課堂,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構建學校、家庭、社區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等支持體系,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問必答;
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知識講座,對家長開展“青春期智慧教育”等活動,讓家長了解并掌握科學的兒童心理、情緒發展規律,提升自身對兒童心理的認知水平,為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家長應該如何保證孩子心理健康?
1.首先要注意孩子的睡眠。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孩子的睡眠,小學生的睡眠時間應該不少于10小時,初中生應該在9點之前上床睡覺。如果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有焦慮癥,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不能因為追求成績而加重病情。
2.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帶孩子就診。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要及時就診,有精神科醫生也建議家長給孩子進行心理咨詢,進行心理輔導。另外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的狀態,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溝通交流。
3.不做出格的事情,發現后不及時處理。有些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過分的舉動或舉動時,往往會馬上批評指責孩子。比如有的家長會打孩子,甚至會用“再玩一下就回來”之類的話來威脅孩子。
這樣做法不僅不能幫助孩子盡快擺脫焦慮情緒,反而會讓孩子認為家長對自己有控制感,時間久了會讓孩子認為,家長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必須服從于父母。而且父母的溺愛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會認為,只有通過這種激烈的行為才能達到自己目的。因此,孩子會繼續用這種消極的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孩子經常性的把自己的東西亂扔,那么家長就要進行制止,并且要嚴厲的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同時,孩子也會知道這樣做法不對,以后要小心,并且還要告訴他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所以,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不能隨便亂扔東西,一旦孩子養成了壞習慣,那么孩子在這方面就會越來越不聽話,他們也會對著干。
第三,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當符合實際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犯的錯誤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家長一味的對孩子進行責罵,那么孩子就會因為不知道應該怎么做而變得更加叛逆。
所以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叛逆的情況,一定要學會及時的發現,并且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才是正確的。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