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心理健康應該以個人為主,要盡可能培養社會、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共同參與,共同把健康與心理健康交到每個人手中,一起迎接健康與心理健康,讓我們的每個生命綻放光彩、活出美好人生。
首先,應把健康與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人類所有偉大的習慣。但是,心理健康的標志是健康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本質特征是全面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可以被社會所接納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心理健康的標志,將來走上社會也會出現心理問題,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問題。所以,心理健康是一個國家健康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心理健康的基礎就是人格的健全。而心理健康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心理健康的程度。而人格結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格的健全,是決定人一生的狀態和命運的基石。
而人格結構的健全是由先天決定的,很多人在接受了家庭教育之后,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不配有人因此嘲笑自己。這種想法和做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敗給自己”是人格的一種體現。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結構是殘缺的,那么人格就會出現缺陷,也就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出現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還有一部分的精神疾病屬于抑郁癥,是可以治療的。當然,這部分的治療主要是靠藥物的輔助治療,藥物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心理疾病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是需要專業人員配合的。有些精神疾病患者為了達到病癥,一般都會使用抗抑郁藥物治療,但這也需要專業人士的配合,切忌病急亂投醫。
三、抑郁癥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效果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1、抑郁癥患者的癥狀會有“加重”的趨勢
抑郁癥患者在癥狀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表現,包括沉默寡言,興趣減退,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經常性地覺得“活著沒意思”、“不如死了算了”等。很多抑郁癥患者還有自責自罪自責,甚至想死掉,覺得活著沒什么意思,曾以為只是身體痛苦,到醫院見到了好幾個醫生都沒有任何效果,再后來就會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自殺。
2、抑郁癥患者的軀體癥狀會出現頭暈、胸悶、氣短、失眠、全身乏力,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前途渺茫,什么都做不了。
3、思想和行動出現阻滯,什么都不想做,不想說話,不想出門,認為自己沒有存在的意義,以前以為自己生病了,不要別人要礙事,等自己病情好轉之后再說,等病情好轉的時候再去學校也不遲。
4、精神狀態惡化,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就抑郁。
5、有自殺想法或是有自傷行為。
6、睡眠和飲食都受到影響,出現食欲顯著下降,記憶力明顯下降,有些癥狀突然出現頭暈、心慌、胸悶,睡眠障礙和性功能障礙。
總之,上述癥狀并非是“典型的雙相障礙”。但若將以上癥狀描述為躁狂發作,并伴有嚴重的情感障礙,則需要加以鑒別診斷,及時治療效果肯定會更好。
抑郁癥發病機制是什么?
目前,抑郁癥的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只知道有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影響。據研究表明,某些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與患者血緣關系、親子關系、家庭成員以及特殊環境因素相關,精神疾病一般起病于青少年時期,一般起病于青春期,“發病年齡”高峰發病率是15歲~18歲。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這個年齡段的患者處于青春期,他們的認知功能相對于同齡人,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下降、學習動力下降、行為沖動和非自殺念頭。
二十歲以下的人群患病率為1/45,年齡大的患病率為2/10。
男孩患病率約為3.1%,女孩患病率為3.3%。
相比之下,我國的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精神疾病發病率明顯更高,且患病率高于其他國家。
青春期是孩子自殺的高危期,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自殺。
據英國著名的教育家書《幸福的秘密》中寫道: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學會冷靜、理智、巧妙地引導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順利度過青春期。
在咨詢中,心理專家王文菁主任表示,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向成人過渡的一個特殊時期,青春期的孩子也要經歷青春期的“疾風驟雨”,父母要做好準備,等待孩子在青春期完全成熟。
首先,父母必須認真思考一下,孩子的叛逆是從何而來,孩子的叛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1、寶寶叛逆的第一個階段:2-3歲
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就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就是自我意識的第二次發展,主要表現為“執拗”,不聽話,凡事都跟父母對著干。
不過分清楚的家長可能就會發現,孩子兩歲的時候,開始會表現得很固執,不愿聽從父母的安排,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固執會逐漸減少,甚至形成習慣。
所以父母要善于觀察孩子的行為,順著孩子的心思,順著孩子的意思,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這樣做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壓力,但是不能允諾孩子什么都做,如果一旦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進行哭鬧,等到孩子哭鬧的次數多了之后,父母就可以試著去哄,也不要去答應他們的要求,否則孩子就會變得更加變本加厲,逐漸地養成習慣。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