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案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心理問題日益凸顯。
據全國婦聯統計,每年因網絡自殺死亡的人數高達10萬人。
僅2018年,我國就有近9成青少年受到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而心理健康老師和精神科醫生只能幫助你判斷是否為抑郁癥。
有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抑郁癥終生患病率為6.8%,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大多集中于初中階段。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
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
其中,輕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7.4%。
而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因素,與家長息息相關。
1.缺少愛的滋養,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其自尊心極強,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而學校和家庭給予的壓力,又沒有給他們獨立的空間,讓他們承受著“變好”的心理壓力,情緒就會變得很糟糕。
而這,就是他們抑郁的根源。
2.父母的爭吵讓他們變得沉默寡言。
正如小強的父母在離婚時,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寄托在小強身上,雖然小強很懂事,但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也不知道如何讓父母消解壓力,如何排解煩悶。
3.家庭氛圍不好。
父母經常吵架,家中還有一個正在上小學的女兒經常被父親責罵,整個家里充斥著呵斥,父親的言語中充斥著失望和否定。
“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大學,以后掃大街都沒你這個當老板的料。”
“你現在再不聽話,以后就跟你爸爸一樣!”
這些話語,就是小強對于父母感情的表達方式,讓他陷入深深的自責。
4.孩子學習時的語言暴力。
有些父母自己喜歡大喊大叫,脾氣暴躁,孩子學習時的語言暴力。
他們的孩子年齡還小,無法反駁他們,但他們喜歡模仿身邊人的行為,父母的日常行為就是他們模仿的對象。
5.對孩子進行“潛意識”的扭曲。
“潛意識”的扭曲是指一旦患上抑郁癥,那么人的精神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就會有很大的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隆曾經在他的名著《艾伯特》中提到:“阿伯特。這個詞匯有時候是帶有鴉片的意思,但是阿伯特聽到后會覺得非常新奇,就會情不自禁地模仿。”
我們也是如此,因為孩子的模仿對象就是父母,他們經常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的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
4.他們喜歡模仿的方式。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模仿一些大人,有些孩子特別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每當父母看到孩子玩手機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能不能放下手機?”或者“你可以去和爸爸一起玩一會嗎?”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時,父母會給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所以他們在孩子面前就會展示自己的一言一行。但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大多數父母在對孩子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喜歡說“你應該、你要、你不行”。
但是,我們應該如何扭轉孩子的這種思想呢?
父母應該用言行去感染孩子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喜歡以身作則,他們會說:“你應該、你必須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
可是我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喜歡以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想法。
孩子在沒有受到教育之前,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沒有受到教育的時候,父母大可以用自己的意愿去引導,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叛逆。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他覺得父母很功利,對他很好,根本不了解他想要什么。
小朋友還小時,還能聽父母的話,但是到了中學階段,孩子發現父母的行為和他的一樣,已經不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了。
他想要做一些事情,父母卻讓他去做,他就會憤怒反抗,就會頂撞父母。
其實這是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如果父母認為孩子頂撞自己,與自己作對,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孩子會感覺自己怎么做什么都是錯的,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孩子頂撞父母,父母就要考慮一下,是否需要關心一下,孩子內心的痛苦,他的需要。
父母要學會放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的更快。
來源:兒童心理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