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叛逆期的表現
1、和父母唱反調
當父母要求他做一件事,他就會說“為什么我是這樣的人”。但是卻不會想到,他對父母的要求經常言聽計從,他甚至會要求父母“不要對我要求過高,給我一個最完美的答案”。
2、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
家里小孩三歲以前,父母的話是“圣旨”,可是到了四歲,他開始“質疑”自己,喜歡對著干。他想做的事情父母不一定要讓他去做,比如穿什么衣服、看什么課外書等,只要他開口,想要表達的都同意,而且是有商討的。
● 拒絕:“你必須聽我的!”
3歲以上的孩子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喜歡他來順應自己,沒有規則,喜歡跟大人對著干。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自己的立場,但是不可以放任孩子,就事論事。
4歲以上的孩子,他們已經擁有了更多的獨立意識,他們開始更加喜歡跟同伴一起玩耍,對于父母的看護、互動更感興趣。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更要保持一個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媽不會把他們寵壞,只是暫時放下他們,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更加健康。
5歲以下的孩子,不建議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而是用“等待的長短”來做一份“持久戰”的打算。
當孩子逐漸長大,你要做的事也逐漸變多,該如何處理這種分離焦慮呢?
1. 保持現狀。
無論是新生還是舊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分離是一種考驗。如果分離期間,出現了各種狀況,可以簡單理解為孩子心里上和父母分離的焦慮。
只要父母能夠穩固先有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孩子便不會感到焦慮。
比如你上次還是在孩子還沒出現,第一次爬上幼兒園的時候,離開你的依戀物,孩子不會感到非常害怕。這樣就能夠幫助孩子在這個時期建立好的安全感。
然而,如果孩子正在上幼兒園,家長忽視了這個情況,一味地做到“分離”,沒有給孩子建立起安全感,那么孩子長大后就會缺乏安全感。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多余的,需要被愛、被關注、被愛,他們就會害怕離開父母,即使孩子在外,也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變得焦慮、抑郁。
4、家庭結構的不和諧
夫妻關系不好,跟家長之間容易產生矛盾,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可能就會想辦法逃離家庭,而不是去學校。
最初的家庭結構,在孩子上學之前,是夫妻關系的解體。孩子最初的家庭結構,父母都是非常開朗的,可是在家庭中,孩子就會忍不住對身邊的人產生敵意,他們會因為自己的父母關系破裂而感到傷心難過,而不是去上學。
5、在孩子上大學后,沒有親密關系的家庭結構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會產生負面影響。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個人最熟悉的原生家庭環境中,如果每個人都是相似的,那么孩子就會有更多的人交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和朋友接觸,并且更多的朋友認識自己的朋友,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朋友。
如果家庭關系不和諧,那么孩子在與人接觸的時候,就會缺乏安全感,感覺不到安全感,因為他感覺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覺得自己周圍人是不會喜歡自己的。對于這一點是非常容易出現厭學的,而且不愿意去上學的孩子,很多都是小時候有過創傷的,到了青春期后,會非常敏感,非常的叛逆,不喜歡跟家人相處,特別的在乎家人的態度,尤其是跟家人關系非常緊張。
所以,在咨詢中,我們會發現,厭學背后的心理問題,都有著非常嚴重的代價,而且往往很多都是非常難以解決的。
那孩子厭學了,到底怎么辦?
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的解決方式就是打罵,甚至有的家長還把孩子送到戒網癮學校,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辦法在本質上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南轅北轍。
下面來看看家長的錯誤做法:
1、采取暴力的手段,強行送到戒網癮學校
為什么很多家長遇到孩子沉迷網癮,無法收手機,或者學校愿意出面處理這種情況呢?
因為在大部分家長的認知里,孩子不上學,就應該把孩子送到戒網癮學校,否則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叛逆。
這是因為在一些家長看來,就算是讓孩子回去了,也不能長久之計。
孩子回去之后,依舊會沉迷網絡,因為在他的認知里,網癮學校就是用來打游戲的,用來學習的。
孩子回去以后,他又沒有一點改變,依舊會沉迷網絡。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和理解,也沒有自我認同。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給予他充足的認可,讓他感受到自己是備受關注的,被重視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