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副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羅新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們成為他們自己,成為他們自己,成為他們自己。
他建議,做父母的切記,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忽略了孩子。然后也不要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樣,不需要那么多的錢,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
我們其實也能理解,在和別人比較時,我們也可以為了自己的面子,被攀比的結果使我們失去了動力,而不應該一味地夸獎孩子。
可是,我們不應該像在攀比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炫耀自己家的孩子,因為我們的不恰當行為,使得孩子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的過程,而是需要孩子從身上找到自身的閃光點。
要懂得欣賞孩子,用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
這比任何教育都更加有效,更加有力,更能激發孩子身上的內驅力。
3)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學會放手,相信孩子能夠獨立自主。
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家長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同時也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育兒路上,很多家長都是因為缺乏教育方法,才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問題,有些孩子調皮搗蛋,有些孩子內向,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只要學會適當的放手,孩子其實可以變成一個獨立的人。
來源于網絡
給孩子適當的自由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在12歲之前,
3歲之前,父母的教育就應該重視起來。”
孩子在12歲之前,是建立自我價值觀和形成性格的關鍵時期。
父母一定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有機會去經歷一些成長的苦痛,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生命中的酸甜苦辣。
因為在父母的掌控之下,孩子會更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父母所控制。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予孩子一些自由,但這個自由應該是孩子能夠自己決定的,不是我們家長想讓孩子去就去的。
當孩子已經上了小學,這個時候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安排學習和生活,不要緊緊的盯著孩子的成績,也不要一直讓孩子按照父母的安排做決定,讓孩子自己學著自己的節奏。
孩子長大了,你可以適當的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對父母不再那么依戀,在一個獨立的空間里,他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
父母不應該過度的干涉孩子,要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自己去想、去做、去做。
只有在孩子獨立的空間里,孩子才會成為他自己。
父母要學會放手,孩子才能飛起來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