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抑郁癥能否去學校讀書(抑郁孩子不想去學校)
有網友如是提問。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可是于我而言,卻不是”如果“,也不是一場惡夢,我十七歲女兒真的得了抑郁癥,休學一年后,復學失敗。
復學失敗后,感恩學校寬宏大量,同意請一年病假保住了高中學籍。這所重點高中,可是那些考不上的孩子十萬加才能進的學校。
今年狀態好了許多的女兒,信心滿滿想重返課堂,計劃文科認真聽,理科就自學日語,畢竟落下了一年功課,也不是天才。可是去教室坐了幾天,曾經的學霸如聽天書,放不下的驕傲讓她如坐針氈。她再一次退縮了。選擇在家學習。
對于通過學習成長改變,已經蛻變為新我的我來說,身心健康才是最好的學歷和最遠大的前途。所以,學業的成敗,已經左右不了我的情緒。我已經理智地劃好邊界:學習是女兒自己的事,她自己決定并負責。我的事,是做好媽媽,像一個真正的母親一樣,給予女兒無條件的愛。愛我的女兒,仿佛她是高考狀元一般。
相比身心健康,博士學歷、碩士學歷、名校畢業,我是看不上的。這個觀點,得到一位碩士畢業生患者、一位名校畢業生患者媽媽的高度認同。因為她們的女兒上不了班,融入不了社會,連正常生活都成了困難。曾經全家的驕傲,成了不可與人言說的禁忌。
另外,我理解的學習,更是廣義的學習,并不限定于數理化、并不限定于坐在教室里。
甚至我理解的工作,也不一定進大企業或考取公務員,或者任職任何一家單位。我認為干自己喜歡的事,獲取不一定豐厚的報酬,降低物質貪欲,追求精神富足,那才是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
所以,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瓦爾登湖》。這本書的作者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人的正常生存,不就是需要熱量嗎?包括食物、衣服、燃料等,足夠就行,不必奢華,被沒完沒了的物質欲望裹挾人生。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去看書,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這樣的人生才香,才有勁!
這個時代,是多么好的時代呀。所有的才華,都有機會閃耀出光芒,都能變現。“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相信女兒在自動自發地學習和探索中,慢慢就能遵循她自己內心的指引,找到適合她自己、恰巧又是她自己深愛的道路。
我認為,每個人,任何時候,有機會做真正的自己,一定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最幸福的人,身心自然就會越來越健康,就能遠離焦慮癥、抑郁癥了。
“如果你的孩子得了抑郁癥,不肯去學校,也不要讀書,怎么辦?”
能怎么辦?
我開始花了兩年時間哭求、嘮叨、指責,給女兒傳遞焦慮和壓力,讓她選擇吃學習的苦,別吃生活的苦。可惜使盡了渾身解數沒用,反而加重了病情。
住院期間,見到多位高學歷患者,一病毀所有。
還有網上報道研究生畢業,因心理疾病無法適應社會,無奈自閉于方寸之地。
所以,放下了學業的執念。堅信,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身心健康才是最好的學歷,最遠大的前途。身心健康的孩子,本能會選擇向陽而生,茫茫天地,總有適合孩子的一條路。
所以,自女兒復學失敗后,一年多時間,包括我的余生,絕口不會再提學習,去安排女兒的人生,放手讓孩子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有心插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現在我女兒主動愛上了學習。
此刻,正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念念有詞,背誦單詞。
幾天前,女兒聽了楊寧博士的《文學理論進程》課,聽了"你看見了那只雞嗎?“的故事,感觸頗深,很羨慕有文化的人,想成為大學生,不想一輩子只能看見那只雞。
人,總是無法改變另一個人的,除非他自己愿意改變。
人,總是無法叫醒另一個裝睡的人,除非他自己愿意覺醒。
我從我女兒的生活方式,房間里高頻出現的物品,電腦打開的網頁,平時的談話里合理推斷,我女兒正在自動自發地改變和覺醒中。
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改變和覺醒,純粹是靠她自身的內驅力和自律,而非從前家長制造的焦慮和恐懼。這樣更能保持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