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心理健康教案
(一)設立并實施“一對一”教學服務
第一期,我們與家長們達成協議,取得家長的允許,將大班特聘在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前來擔任心理健康老師。
第一期,老師們面對眾多的家長,對我們的持有一定的支持,同時也有不少的家長擔憂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存在問題。但目前已有不少的心理健康老師由于輿論壓力,對心理健康知識缺乏了解,不能和心理健康老師進行及時的溝通,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沒有系統的掌握,以及對于相關知識的普及不夠充分,心理問題在家長、老師的了解下,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導致心理困擾的積累,從而影響工作的開展。
第二期,我們將以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三者的心理輔導為主,以期的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第三期,我們將以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三者的心理輔導為主,并重點解決學生厭學、叛逆、網癮、早戀、學習困難等問題。
厭學原因分析
★ 家庭方面:
1.家長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值。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如果孩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有的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看不到孩子其他方面的長處,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一味責罵孩子,使孩子喪失信心。
2. 家庭方面:
1、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硬性督促孩子學習,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損害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孩子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2、家長經常打罵孩子,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長缺乏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教育,不懂得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3、家長的期望值過高,為了孩子而制定較高的目標,孩子即使再努力也達不到,孩子就會受到打擊,產生厭學情緒。
4、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過失行為給孩子造成傷害,孩子自暴自棄。
5、家長對孩子缺乏關愛,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會產生厭學情緒。
6、孩子的性格容易變得暴躁、粗暴。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情緒波動比較大,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兒,容易鉆牛角尖。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行為,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心理疾病。
第四,社會環境因素
不良的社會風氣造成孩子厭學。比如,一些社會上不良的社會風氣,孩子厭學。家長的阻止,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聽不進家長的教導。家長與老師的矛盾沖突,也會導致孩子厭學。
人際關系問題
1、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產生厭學情緒。
2、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會產生抑郁情緒。
3、焦慮情緒嚴重,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4、反抗心理。
每個孩子都有逆反心理,都有厭學的情緒。對于孩子厭學,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主性
要想讓孩子不厭學,主動學習,家長應該給孩子一些學習的自主權,不要過分地插手,在不學習的時候給予孩子太多學習上的指導。
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習,不要包辦替代孩子,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給孩子一些學習上的建議。
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再適時地提供給孩子一些幫助,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孩子自然也就不會排斥厭學了。
第二,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前途無量,只有家校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不迷茫,不迷失。
在學習的道路上,永遠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學習的機器,如果一個家庭總是出現這樣的問題,孩子很難進步,因為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家長總是過度干涉,孩子無法獨立,一旦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會失去活力。
第三,做孩子的好朋友。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總是喜歡和父母對著干,父母越不讓做什么,孩子就偏偏做什么,這種現象是因為孩子覺得父母剝奪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所以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與父母的生活分離開來,當成獨立的個體,對父母的依賴產生時,父母不應該無動于衷,而是應該主動去尋找一些共同話題,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這樣,親子關系就會不斷地建立起來,孩子就會找到自己對世界的探索,此時,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第四,學會感恩。
很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溝通,是因為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沒有認真地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
很多孩子不愿意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是因為父母和他并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應該多去理解孩子,
多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愛自己,尊重別人,
這樣才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要先去傾聽他的心聲,而不是粗暴的否定孩子,這也會使得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愿意與父母溝通。
家長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要學會傾聽,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了解孩子的想法,
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