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課程設計合理、實用、可行,2022年8月16日開課。
教師必讀指南
01 從教師的心理健康入手
“
教師
是人類人類智慧的源頭”。在新世紀教師的精神健康發展中,教師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造成了嚴重的困擾,從而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那么,老師如何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識呢?
一、調整教學方法,做好教學的銜接與調適。
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在校內出現的問題,比在校外遇到的問題更難解決。教師在上課時,應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傾聽學生的問題,與學生一起解決問題,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調適學生的心理危機。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積極引導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教育的意義是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發展學生的身心健康,豐富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及時發現學生心理隱患,避免因心理問題而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
三、健全學校的社會運行機制。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人,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為25.4%。12—16歲學生群體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89.5%。這其中,初二學生的網絡素養情況尤為重要。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安全,二是良好的學校環境,三是建立完善的校園環境。其中,師生比例最高,就是這個原因。
圖片來源于網絡
3、發揮網絡安全素養。
網絡安全素養是指在網絡時代,網絡安全的意識通過網絡的廣泛應用提升網絡安全意識,提高網絡安全意識。網民意識不強,但網絡安全意識高,能夠有效地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侵害,維護自身網絡安全。在信息技術和數字科技的演化過程中,網絡安全素養成為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網絡安全素養是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網絡安全素養教育既是個體安全健康的重要內容,也是幫助未成年人建立、管理個人信息、網絡空間的重要內容。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崇尚嚴正與規范,強調網絡空間安全和網絡空間素養的教育,特別是網絡空間安全,從網絡空間和網絡空間的動態平衡、時空的選擇、網絡產品和服務中的選擇、個人的自我管理、自我保護意識和網絡關系的認知等方面均重要。在保護未成年人安全方面,我國的網絡安全素養教育也多次獲得國家認同。
去年10月15日,中國青年網民對北京、上海等地發表的個人信息進行的大型調查顯示,64.4%的受訪青年是因為網絡游戲和網絡直播。受訪青年網成癮者中26.9% 在工作日玩手機游戲日均超過2小時的達到21.4%。其中,18.9%的受訪青年“經?!痹诠ぷ魅胀媸謾C游戲日均超過2小時的達到21.4%。
網絡成癮者平均每天玩手機游戲日均超過2小時的達1.77%,其平均每天玩手機游戲日均超過2小時的達3.5%。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全國31個省(區)的18個省(區)、13個州、103個州和14個國家(地區)進行了調查。報告顯示,8—16歲青少年,智能手機使用率超過80%,比率超過80%,是中小學生的10—35%。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超過七成中小學生,手機成為中小學生的首要選擇。
調查發現,0-3歲是幼兒接觸電子產品的高峰期,有67%的孩子每天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在7-20分鐘,5歲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比如說寫字、畫畫、搭積木),到小學階段,達到30%的孩子每天使用時間在30分鐘左右。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把沉迷于手機等電子產品列為精神疾病的新的一個新課題。在這項新課題研究中,來自全球各地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29%的學生,已經有接近成人的手機成癮,并且成癮率達到了驚人的 15%。
所以,青少年對于手機成癮的現象,不僅是家長感到憂慮,不少家長也感到困擾。
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呢?李玫瑾教授建議:要想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先從自身做起。
很多家長一下班,就直接把手機扔給孩子,自己開始刷視頻、看小說、打游戲,雖然這些都是在放松自己,但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也會逐漸沉迷手機,成為家長眼中的“網癮少年”。
心理學家說:長時間玩手機的孩子,成長于不健康的家庭環境。
02
父母不玩手機,孩子才會安心
網上有這樣一個視頻,爸爸帶著女兒在等著家人一起吃飯,可是女兒卻坐在一旁玩著手機,一句話都沒說,爸爸刷完手機后,女兒滿臉都是淚,當爸爸的也沒有收好,最后女兒玩得更加入迷了。
爸爸看到女兒這樣的表現,直接把手機從女兒手里搶過來,并且生氣地說:“我再也不讓你玩手機了,別的小朋友都有手機了,如果你沒有,怎么辦?”女兒最終還是沒有妥協,可是從此以后,女兒再也沒有提過手機的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