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視頻動畫動畫視頻 | 未成年人視覺視頻(含臺式視頻)
“你告訴孩子吃完飯,‘謝謝’是什么意思,他還想知道,這是什么意思?他能感受到我的愛嗎?”
小李表示,通過動畫片來表演,玩偶是他們最喜歡的“獎勵”。在小李的幫助下,家人給她精心準備了一大套小豬佩奇和她的寵物玩偶,每當小李看完小李拿起它的小兔子,主動擁抱,就會被感動得流淚,感覺到小李的快樂。
小李的女兒也是這樣,情緒非常低落,家人總是在她面前抱怨“你看看,就是這樣的,真討厭!”“你怎么這么愛生氣?生病就能治好病嗎?”小李的女兒說,她從沒生過病,但是各種各樣的病都會出現。家人罵她是“叛逆”,但是小李說“你這個叛逆,我很理解,你不去醫院檢查身體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你媽媽又會責怪你”。小李說,女兒說,如果她不去醫院檢查身體,那她就是個精神病人,因為疾病就去醫院檢查,就和我們說她得了抑郁癥,讓我們不要管她。
后來,孩子去了醫院,她媽媽把自己的病情告訴了醫生,醫生診斷,小李的抑郁癥還是需要住院治療。
然后小李媽媽說,孩子從學校里見到了老師,老師和同學們就把她當成病人一樣照顧,并和她做朋友。
而在醫院住院治療后,小李的抑郁癥發作,確實和“叛逆”、“作斗爭”差不多。她經常和父母作對,有時又大喊大叫,摔東西,歇斯底里,甚至打人,一度讓父母擔心她的身體健康。
最后,經過藥物治療,小李的抑郁癥狀得到了控制,恢復了正常。
可是,抑郁癥并沒有按照治療的方案進行,所以他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
最后,父母帶小李進行了一次心理治療,通過和小李的溝通,發現:小李的“自我覺察能力”很低,他不像成年人那樣可以很好地覺察自我,反而容易把自我中心化。他選擇了逃避,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這樣的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孩子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1、情緒波動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會情緒低落、缺乏活力、麻木,不愛活動,不愛上學,對周圍的人事物冷漠,沒有動力,凡事都將問題推到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中。
2、生活和學習態度消極悲觀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常常以消極悲觀的情緒體驗自己,有明顯的人際交往障礙,常常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
3、拒絕溝通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沒有興趣,不愿意與人交流,他們只要與自己親近的人交流,他們會感覺到安全感缺乏。
4、好面子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會因為自卑心理、虛榮心等原因,而將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都喜歡他們。他們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還會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對待別人的批評,當別人不經意時,都會受到感染,產生負面情緒,甚至還會導致其抑郁癥。
5、孤僻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喜歡獨處,做事情有很強的依賴心理,他們不喜歡與人交際,不會與人交往,也不愿意與人交流,與人接觸,而孤僻的孩子又比較孤獨,在這些方面會有一定的欠缺,因此,他們容易產生抑郁的情緒。
6、消極悲觀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會出現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喜歡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別人身上,而不是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不喜歡社交活動,不喜歡上自己喜歡的興趣班,因此,悲觀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情緒所困擾,并且不喜歡與他人溝通交流,這種類型的孩子往往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甚至,會伴隨有孤獨的感覺,對周圍事物冷漠,對周圍事物也缺乏興趣,甚至會有極端情緒反應。
家長該怎么糾正孩子的“厭學情緒”?
1、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厭學情緒來源于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沖突,最為突出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孩子對家庭教育不重視,對教育學業知識不重視,認為教育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精神世界豐富多彩,因此,對孩子的學習不重視;二是父母不重視,對孩子學習的關注超過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不明白學習的意義何在,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不努力學習到底為了什么。
如父母不重視孩子的學習,認為學習是學校的事情,是父母的事情,這就會造成孩子的“厭學”情緒。
2、父母“教訓”行為
●父母“教訓”行為包括大聲斥責、動怒打罵、嘮叨等,都屬于“教訓”行為,也是父母“教導”孩子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