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藍皮書中,重點談到了健康心理與抑郁癥。
如果出現以下癥狀,一定要及時就診:
出現睡眠紊亂,精力萎靡,食欲不振,容易勞累,精神不振,易疲勞,全身乏力,興趣減退,精力不足,感到心情低落,精力缺乏,思維緩慢,記憶力減退,做事沒精神,思維遲緩,無動力,行為遲緩,感覺腦子遲鈍,感覺思維遲鈍,疑病妄想,花錢購買毒品,或自己喝酒,無故哭泣,低燒住院,體重減輕,無自知力,幻覺妄想,無法用語,幻覺妄想等。
表現二:有自殘自殺的想法和行為
一般表現為有自殺觀念、自殺企圖或行為,事后服毒自殺。嚴重者多次自殺未遂,多次自殺未遂。
表現三:自殺未遂
有的自殺未遂,有的服毒自殺。
表現四:對親友或他人有自殺企圖
有的人,會利用自殘自殘的方式,進行“自我療法”,例如:反復洗手,反復解鎖洗衣機,反復拔毛發,反復剪貼肥皂,反復修習衣服,反復練習自行車,反復剪貼小紙條等。
主要表現為:反復洗手,反復用頭從鏡子里摳,反復用嘴巴擦,反復涂擦,經常啃頭皮等。
如果孩子出現了上述所說的以上癥狀,則說明已經有了自殘行為,千萬不要猶豫,及時帶孩子去看醫生。
我們常說的心理問題是性格定型的結果,而性格一旦形成就是注定了。
性格決定命運,很多人在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
所以,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如果不能及時察覺孩子的變化,并且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就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防止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呢?
一、坦然面對孩子的青春期
有的家長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開始總是慌慌張張張,甚至將孩子和別人進行比較,這樣的話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孩子就會變得越發的叛逆,甚至與父母產生隔閡。
尤其是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對于自身所看到的一些別人眼中的別人眼中的狀態,孩子就會覺得這是別人眼中的“錯誤”,覺得這樣的“錯誤”是丟人現眼的。
但是在父母看來,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問題,是因為他長時間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那么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就會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孩子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而不是去勇敢面對。
所以作為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就一定要及時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而不是自己去想一些辦法逃避,逃避學習。
4、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引導,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會導致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地糾正孩子的錯誤,那么就會導致孩子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導致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選擇逃避,嚴重的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去求助于專業人士,因為很多孩子因為心理問題的原因,會導致他們出現這樣的狀況,所以在這方面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如何糾正孩子的心理問題?
1、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父母要讓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看到未來的方向,這樣也能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需要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別人,也不要急于求成,讓孩子自己去體會人生,孩子就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正確的認知。
2、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糾正孩子的壞習慣要從糾正他的不良行為開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在一件事情上反復的堅持,這樣就會變得做事沒有耐心,不會持之以恒,有的時候在做事的時候也會半途而廢,習慣性的放棄。
3、幫助孩子解決因為粗心而產生的問題
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就是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比如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做錯了,家長可以在保證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如果沒有做到,就要接受懲罰,讓孩子知道為什么沒有完成。
從而,讓孩子在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情的時候,就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從而培養孩子的耐心和好習慣。
孩子粗心不是壞事,但是每個人的粗心都不一樣,如果我們家長能夠做到耐心的幫助孩子糾正過來,其實孩子的粗心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