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安慰孩子的焦慮情緒?
一提孩子,媽媽們往往只有嘆氣、懊悔、后悔,卻無法下定論。
因為即便知道“我是為你好”,但是做出的應對方式卻往往顯得蒼白無力。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許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忍不住向孩子灌輸自己的想法,
“你只要把學習學好就好了,其他事情都不用你管?!?/p>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生的啟蒙老師。
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不要一味地去責怪孩子,因為責怪孩子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會使孩子的情緒“雪上加霜”。
事實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從父母身上學會的。
孩子遇到問題,父母應該做孩子的“教練”,而不是“法官”。
更多的“為你好”
是一把尺子,評判孩子的好壞,
同時,也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大的“雙刃劍”。
01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
我接觸過的“問題孩子”中,有一個男孩就是他,他的學習成績非常的差。
從小,他就不喜歡寫作業,也不喜歡閱讀,甚至到了晚上不睡覺,拿著手機看,玩游戲。
也難怪,他父母的雙刃劍牢牢地把他牢牢地抓在手中。
后來,他父母終于發現了其中一個秘密,那就是孩子已經進入了“仇親期”,而父母還沒有完全進入到“仇親期”之中。
但是當孩子進入到了“仇親期”的時候,他們其實有一種恍然大悟、醍醐灌頂的感覺。
因為,父母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而是一味地將問題推到孩子身上。
所謂“仇親期”其實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他們對父母的依戀關系。
我們發現,當孩子在“仇親期”階段出現了明顯的“仇親期”時,其實是他們對父母的一種態度。
孩子在“仇親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說什么都對父母的話不認同。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父母是很排斥的,他們根本不喜歡父母對他們的任何說教,更不喜歡聽父母的大道理。
因為父母總是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讓孩子“不服氣”。
2、破壞性行為
在“仇親期”孩子的眼中,他們相信父母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在這個階段,父母的行為就是對他們的一種最有影響力的榜樣。
父母平時疏于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只會把孩子“逼”成了“巨嬰”,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差。
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從小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不管我,我覺得他們都是對的,長大后我也會覺得父母管我是錯的。
而從小,只要有男生打我,我就會覺得他們都是因為我打我,他們愛的是我。
我小時候,因為有很多小秘密,而且和父母疏遠,而且他們從來不跟我談,從來不給我零花錢。
我感覺很難過,因為他們從來不會給我零花錢,也不關心我心情的好壞,只知道讓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為什么?因為我小時候,每次和我父母聊天的時候,都會問他們:“你們知道我平時過得好不好?”
“你們知道嗎?我就是覺得孤獨啊。”
然后,每次和父母聊天的時候,他們總會問我一些問題,比如:“有沒有人比你更了解我?”“他們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他們什么時候關心過我?”
他們可能從來不關心我開不開心、高興或生氣,但對我的態度、方式、情緒、愛好都非常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