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9歲就開始叛逆了嗎?我想,這是沒必要的。那么,叛逆從何而來?
一、什么是叛逆?
叛逆是指,人們在主觀意識上拒絕別人合理的管束,甚至拒絕自己正當的需求,與人交往時,拒絕別人合理的請求,并據此來判斷“我”是誰。比如,在大街上,我們會看見一個人拿著垃圾袋上街。
我們好奇,為什么他會這樣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從2歲開始進入“第一反抗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擁有了自我主張,就有了想要反抗的強烈愿望。
一、什么是“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一般指的是1歲以前,孩子學會了自主意識,也會表現出對父母的強烈的依賴。
首先就是“第一反抗期”,3歲左右是孩子第一反抗期,他們對父母的不服從就會表現出不耐煩、反抗的情緒。
在這個階段里,孩子的自我意識特別強,在每個階段都需要通過不停地嘗試、不斷地探索、嘗試,才能讓自己獲得最終的經驗、安全感,從而更好地成長為真正的獨立個體。
面對這一階段的孩子,父母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2歲前,孩子需要依戀,父母不要把孩子當做是小孩子
在孩子兩三歲時,孩子會通過“第一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等不同的反抗行為來建立自我意識,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一歲半到兩歲半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傾向于嘗試,即使是孩子的錯誤,也希望自己論證自己的觀點,聽從父母的意見。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就是“可怕的兩歲”,所以看到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會非常的不開心,覺得孩子變得不聽話。但其實孩子的這個叛逆期并不是什么壞事,只要利用得當,孩子會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三、父母以暴制暴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哭鬧,就會覺得孩子很煩,就會直接采用打罵的方式來制止孩子,覺得打罵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但這種方法也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兩種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
對于三歲的孩子,父母要盡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用武力壓制孩子。
也不能用比較激烈的方式教育孩子,因為孩子可能聽不到父母的話,可能只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讓父母妥協。
另外父母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比如說用游戲的方式來讓孩子安靜下來。
因為孩子在游戲中很容易形成感性的表達方式,在游戲中就可以把這種方法應用到生活當中。
但是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采用比較極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就是所謂的“叫警察抓小偷”,而這些方式往往會起到反作用。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用柔和的語氣去和孩子交流,而不是通過比較嚴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是要注意去了解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從而再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02、孩子缺乏自信怎么辦?
雖然現在社會上的孩子都是非常聰明的,但是很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也都是缺乏自信的,當孩子的學習成績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心里就會認為孩子是因為不好好學習才導致的,或者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才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那么父母也是不會去關注的。
所以孩子如果學習成績出現了問題,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是和孩子的性格有關系的,而這種時候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所以就有不同的方式,父母教育的方式也會有著天壤之別。
▼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1、缺少時間概念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父母會覺得自己一天的工作很累,還要為了孩子的學習四處奔走,各種事情都要操碎了心,所以時間久了就會缺乏時間概念,導致孩子覺得自己怎么努力也做不到,
對于孩子來說,只是父母的過問和關心,但是父母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父母以為自己在工作,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到底是在學習,還是在玩耍。
2、主觀原因導致
父母總是用自己的經驗來教育孩子,想要孩子少走彎路,
所以在孩子的主觀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方式導致的,但是父母也要考慮一下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更多的陪伴”,很多的父母就會忽略掉一些客觀因素,或者是看不到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所以就會把孩子放到了學習的環境中去,因為孩子的起點在家庭,父母的引導對于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也是對孩子三觀形成的最好的一個培育,而這就需要家庭教育的言傳身教,如果家庭教育的內容沒有對孩子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那么父母的教育就會失去它的意義,同時也會讓孩子感覺到極度的壓抑。
這種沒有邊界的教育不僅會導致孩子出現反叛的情況,同時也會讓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變得很疏遠,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父母就會很著急,一旦有了打罵的情況發生,那么父母就會覺得自己的教育是失敗的,在父母看來就是“失敗”,不過是在向孩子示范正確的一種教育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