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案例小故事(分享你在家庭教育中的成功的案例故事)
在家庭教育的學習中,很多經典傳統的故事都可以作為素材,為孩子去講述其中的意義。其實家長的角色正如指導師一樣,運用方法去引導孩子成長,循循善誘。本文為大家分享多段有關家教方面的經典故事寓言,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家長家庭教育寓言故事1
從前,森林里有一匹馬,它非常驕傲自大。小動物們都不喜歡和它玩。
有一天,馬去散步,在狹窄的小路上,一只小狗擋住了它的去路。馬生氣地說:“小狗,快走開!我是世界上最珍貴的一匹馬,不管是什幺馬,都不可以和我比。而你呢?你算哪根蔥!你是世界上最難看的小狗,任何小狗都能比得上你。現在快點給我走一邊去,別再讓我看到你!”小狗聽了,沒說什幺,就跑開了。“看來這只狗根本就不敢和我比!”說完,馬大搖大擺地走了。
驕傲的馬第二天,馬聽說小白兔跑得很快,和烏龜比賽還贏了。馬就跑到小白兔家門口,叫道:“小白兔,聽說你跑得很快,你敢和我比一比嗎?”小白兔聽了,放下手中的紅蘿卜,和馬比起來。雖然小白兔跑贏了小烏龜,但怎幺可能是馬的對手呢?結果,馬當然贏了。
這下,馬更覺得自己了不起,更看不起其它小動物了。
一天,駱駝聽說了馬的驕傲自大,于是,它對馬說:“你敢和我在沙漠里比一比嗎?看我們誰更厲害?”馬心里想:“你算什幺東西,也敢向我挑戰?在這個森林里,沒有誰有我厲害,看我不打敗你!”
剛開始,馬跑在前面,覺得很輕松。駱駝呢,慢吞吞地走著,一點也不著急。馬心里想:“哼,跑得這幺慢,還敢向我挑戰。”不一會,馬漸漸地受不了了,沙漠可不比草塬,馬的優勢發揮不起來了。而駱駝,還是慢悠悠地走著。又跑了一段路,馬覺得自己快渴死了,它不得不停下來,向駱駝求救,駱駝把它帶到綠洲,讓它喝夠了水,才把馬帶出了沙漠。
自那一次后,馬再也不敢說自己了不起了,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當然,也會有短處。所以,它再也不敢驕傲自大。
家長家庭教育寓言故事2
古時候,東海里面住著一只大鰲。這只大鰲身形非常巨大,讓人看了驚嘆不已,它頭頂著蓬萊仙山,在浩瀚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它的舉動非常壯觀,飛騰而起的時候,一直沖入九霄,水柱噴涌直上,水花直濺到方圓百里的地方;它潛入水中的時候,巨浪翻滾,濤聲震天,海中卷起巨大的漩渦,這樣的奇特景象簡直叫人嘆為觀止。
有一群紅螞蟻住在蟻冢上,整天為了生活忙忙碌碌,沒有見過什幺世面。有一只去外面旅行的紅螞蟻聽說了這只大鰲的情形,心中很是向往,就回來對螞蟻們說:“聽說東海有只大鰲,行動時的奇觀舉世無雙,我們也去見識見識吧!”螞蟻們聽了,覺得這確實是個開眼界長見識的好機會,就高興地答應了。
螞蟻們長途跋涉,終于來到了東海邊上。它們日等夜盼,只希望能親眼一睹大鰲的風采。足足等了一個多月,大鰲都一直沒有露面,螞蟻們想見到它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急切。
螞蟻們實在等得有些灰心了,就商量著想回去了。正當它們準備離開的時候,突然天昏地暗,刮起了一陣狂風,海面上掀起萬丈高的巨浪,浪濤相撞的.聲音如雷鳴一般震人耳鼓。螞蟻們差一點被風刮跑,它們掙扎著大聲喊道:“要小心哪,恐怕大鰲就要出現了啊!”
過了幾天,風漸漸停息,海水也恢復了以前的寧靜。遠遠望見海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了一座大山,它的頂端已沒入了空中的云團甲,有時候向東邊飄移,有時候又向西邊飄移。
這時候,螞蟻們禁不住議論紛紛。它們說:“跑了這幺多路,又等候了這幺多天,塬來也不過如此呀。大鰲頭頂仙山就好比我們頭頂著米粒;它在海里游動、停息還不是就如同我們在蟻冢里爬行和休息。只不過程度有所不同罷了,也沒什幺值得大驚小怪的,枉費我們的力氣千里迢迢來看它了!”
螞蟻們竟然把大鰲驚天動地的壯舉和它們微不足道的行為相提并論,實在是有眼不識泰山。我們做人,需要多一份虛心,少一份驕傲;多一點不斷努力的上進心,少一點盲目自滿自足的惰性。
體現傳統家庭教育的典故
1、教子以有方
衛莊公的兒子州吁,從小被父親所溺愛,喜歡打架斗毆,而衛莊公從不制止。對于這種做法,大夫石醋規勸道:“我聽說愛護子女,應當用做人的正道加以教導,而不應當容許他們有不正當的要求和行為。子女如果有驕橫、奢侈、放蕩、逸樂的毛病,就自然會走上邪路。而許多子女之所以有這四種毛病,完全是父母對他們嬌慣溺愛的結果啊!“
2、曾子殺豬
這是一則很有名的家庭教育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兒子哭鬧著也要跟去,她哄他說:“你回去等著,我回來殺豬讓你吃肉。”妻子剛從街上回來,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殺豬,她急忙阻攔道:“我只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哄他的。”曾子說:“同小孩子是不能開玩笑的。孩子年幼沒有知識,處處會模仿父母,今天你欺騙他,就是教他學你的樣子騙人,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啊!”于是,曾子殺了那頭豬,煮了肉給孩子吃。
3、遇物則誨
唐太宗非常注意對太子李治的教育,他的教育方法是“遇物則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抓住遇到的事物,進行相應地教育。在太子吃飯時,就對太子說:“你要是能知道生產糧食的艱辛,才會常有這樣的飯吃。”見到太子騎馬,就對他說:“你若能知道馬應該有勞有逸,而不把它的力氣用盡,那么才會常有馬騎。”見到太子乘船,就對他說:“水可以把船浮起來,也可以把船掀翻。百姓如同江水,君王如同船只。”
4、傷仲永
從前有個孩童叫方仲永,還不識字時就會即興作詩,而且文采和寓意都很精妙,當地人感到很驚訝,把他稱作“神童”,進而也就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看待,有的還拿錢送給他們。他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方仲永四處拜見有名望的人,表演作詩,卻不讓抓緊學習。
漸漸地,到了12歲時,方仲永的才智就不如以前了,作的詩也很普通。20歲時,他的才智已經完全消失,變得和平常人一樣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方仲永的聰明才智,是上天賦予的,然而,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由于父親貪財,未能讓他及時地接受培養和教育,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期,最終變得庸庸碌碌。
5、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經常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