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如何是平等溝通(與父母正確的溝通)
親子關系是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個和美家庭的標志之一。正常的親子關系應該是愉快和諧的,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觀念、思想等原因,導致父母和孩子溝通不暢,親子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種種問題。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jīng)驗總結(jié):家庭教育應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一個家庭親子關系良好,關鍵在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上。放下長輩架子,平等地與孩子溝通,可以讓家庭和諧,充滿溫情,也會使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變得輕松許多。然而近年來,許多親子沖突的結(jié)果,造成了許多遺憾,這往往是溝通的不平等造成的。
有一些孩子喜歡聽朋友的話,卻不喜歡聽父母的話。孩子之所以喜歡聽朋友的話,那是因為朋友能夠尊重自己的想法,雙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孩子和朋友交往中體現(xiàn)了一種自由平等的精神,但是父母給孩子的是一種專制。
很多事情上,尤其是溝通上,作為父母的我們并沒有真正平等對待孩子。孩子很難平等和我們進行交流,一旦孩子在交流過程中不聽我們的話,家長立刻采取高壓手段。如果孩子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我們,要是這些想法不符合我們的喜好,那么,我們就會采取責問的手段,甚至進行打壓。
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說:“溝通不是在任何人之間都能實現(xiàn)的。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人,才能實現(xiàn)最成功的溝通。”的確,只有家長放下架子,平等地與子女交流,孩子才愿意把心里話告訴我們,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平等地與子女溝通,關鍵是心態(tài)要擺正。如果父母處處都是高高在上,那么就很難平等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那么,作為父母,怎樣才能做到平等地與孩子溝通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供父母參考。
尊重孩子,做到人格平等
如何才能表現(xiàn)出平等來?首先在行為舉止上表現(xiàn)出來。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既要維護“師道尊嚴”,又要降低自己的“高度”,俯身與孩子交流,平等溝通。比如,蹲下身子,坐下來,彎下腰,都能做到和孩子的視線平齊,也就是平視,這種平視的感覺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平等。還比如,時不時地和孩子拉拉手,拍拍他的肩,彼此對視一笑,互相擊個掌等表現(xiàn),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輕松,從而消除和我們說話的那種緊張感。這種方式的溝通不僅會拉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身體距離,更會拉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
無論是蹲下身子和孩子溝通,還是和孩子一起坐下來溝通,都體現(xiàn)了我們對孩子應有的尊重,而他也更愿意和我們交談。
平等地交流不僅僅是指位置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語言上的平等。談話開始時,我們可以像對朋友那樣來一句“咱們聊聊吧”,而不要說“你過來,媽媽跟你談談”,后一種說法會讓孩子感到緊張,這樣從一開始,不平等性就出現(xiàn)。而前一種說法很輕松自如,孩子自然也能輕松應對,在聊天過程中即使是有時候要說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最好也要保持冷靜。這種平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的時候我們在開頭還能控制住情緒,到后來越說越激動,可能最終還會變成一個母親教訓孩子的場景。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一定要自始至終保持鎮(zhèn)靜,不發(fā)火,不動怒。
在與孩子溝通時,孩子渴望像大人一樣,可以隨意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出于對孩子的尊重,我們應滿足孩子這種平等溝通的需求。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孩子盲目順從,而是懂得尊重他,并在尊重的基礎上與他溝通。
在這種溝通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從我們身上學到什么叫“平等”與“尊重”,并將“平等”與“尊重”應用到以后的人際交往上,既不會盛氣凌人,又不會屈尊于人,而是以一種平等友善的姿態(tài)與他人交流與交往。
但是,我們倡導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有時候卻一不小心就走進了“平等”的誤區(qū),結(jié)果讓孩子在所謂的“平等”中唯我獨尊、為所欲為。在與孩子平等溝通時,我們要避免以下兩個方面的誤區(qū):
一是平等就是沒大沒小。有的父母和孩子溝通強調(diào)平等,倡導用朋友的方式溝通,這種態(tài)度是好的,但是很多時候,這種平等就變成了沒大沒小,有的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大名,如此就沒有了“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這里所講的平等,是人格上平等,而不是輩分上平等,是賦予孩子與我們一樣平等的人格地位。
二是平等就是盲目順從。有的父母認為,平等地與孩子溝通就是凡事都順從孩子的意愿,凡事都由他說了算。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平等。
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引導教育孩子,當然這種教育不是以高姿態(tài)、耍權(quán)威要求他必須聽我們的,而是以教育者的姿態(tài),采用友善的方式給予他引導和教育。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結(jié)果。
定期溝通,但不是“集中算賬”
有一些父母,尤其是母親,把定期溝通看成是一種“集中算賬”,會把孩子的問題都攢到一起來說。殊不知,孩子最不喜歡家長這樣。
父母一條一條地挑著他可能好久前犯的錯誤,然后一直從好久之前說到現(xiàn)在,就好像這么長時間里孩子都沒有做什么好事一樣。有時候孩子自己可能都已經(jīng)忘記了做過什么,可母親卻一條條都數(shù)落了出來,這也讓孩子感到很氣惱。久而久之,孩子會開始厭惡并懼怕這樣的所謂“溝通”。因為在他看來,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接受家長的一次“審判”,這個滋味當然不好受。而這種溝通方式,最終會導致孩子不愿和我們溝通。
所以,即便是定期溝通,我們也不要只說孩子的問題,氣氛完全可以輕松一些。從他的良好表現(xiàn)開始,也可以從他感興趣的事物開始,將問題夾雜在其中,也別用嚴肅的批評式的口氣,而是用勸導、指點的方式,孩子也許會更樂意接受。而對于孩子遇到的問題,我們都要給出指導和建議,多幫助才是孩子所需要的。
多表揚,少批評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聰明父母的做法是多表揚,少批評。表揚其實是最能拉近與孩子距離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激勵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式。表揚會使孩子更好更快地進步,會使孩子充滿更多的正能量。不管是在大事上還是在小事上,我們對孩子的表揚都會給他帶來身心的愉悅感受,而且表揚的氛圍多半都是輕松的,我們輕松的態(tài)度也會讓孩子感到輕松;聽到父母的表揚,會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表現(xiàn)是良好的,是值得夸獎的,他也會更愿意有好的表現(xiàn),而且父母的表揚也給他帶來輕松感,這樣他也更能放松下來和我們聊天,而且這時他的話可能也會比平時更多一些。我們也才能借由表揚來拉近親子關系,從而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
所以,對孩子平時的良好表現(xiàn),我們要多肯定,在某些重要的節(jié)點,比如考試、比賽或者孩子有了重大進步的時候,再給出比較正式的表揚來鼓勵并推動他繼續(xù)進步,這才是最合適的表揚。
表揚應該要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但不能過于頻繁和泛濫,要能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力量,能意識到表揚是可貴的,應當珍惜。能明白自己應該在哪里繼續(xù)努力,這樣的表揚才是孩子所需要的。否則,只會消磨孩子對表揚的感覺,并可能讓其逐漸變得麻木不仁。這樣,表揚就失去了應有的效果。
另外,我們的表揚一定要真實,不能為了取悅孩子而夸獎他,也就是說只有孩子真的做出了值得表揚的行為,才能去表揚他。除了表揚,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jīng)常批評孩子,而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批評其實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只不過與表揚那種輕松愉悅的氣氛相比,批評的氣氛要顯得更為嚴肅一點,而且提到的問題也往往都相對較為嚴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批評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大發(fā)雷霆,批評要講究藝術(shù)。一個微笑,一個眼神,足以傳遞善意的批評,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批評也要注意效果。對孩子的批評不能太過分,尤其是不要涉及孩子的人格;否則,一旦批評變了味道,就變成了對他的一種人身攻擊。如果帶給孩子傷心、著慣的心情,也許會導致他走向極端,要不就是從此一蹶不振,要不就是徹底“破罐子破摔”。
直接點明了問題的嚴重性,并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而且還提出了希望,這才是有效的批評。
批評的內(nèi)容要準確,這是批評的重要原則。有效的批評,除了保證情緒不過激之外,還要保證批評的內(nèi)容是準確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明確指出孩子哪里出了問題。有的放矢,孩子才能心服口服。所以,不要太過簡單地只說孩子“你錯了”,而是要告訴他哪里做得不對,哪里的做法有問題,哪里可以改進,而正確的應該怎樣做,這樣孩子才會得到深刻的教訓。
批評時,不算老賬,這是批評的另一重要原則。也不要總是翻著“舊賬”去批評孩子。他當下出了什么問題,就只說他當下的問題,別接著就開始往回“翻賬本”。有的家長每次批評都要把陳芝麻爛谷子抖摟出來一起說一遍,這無疑會讓孩子感到厭煩。
運用多種形式與孩子溝通
一說到“溝通”,多數(shù)人首先會想到使用語言。的確,語言表達是溝通最直接、最明了的表達方式,能很容易讓人明白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很多時候,一些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往往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會比語言表達更能讓對方理解。
可以利用一些現(xiàn)代的聊天工具,如QQ、微信等,也和孩子一樣取一個有意思的昵稱,借助這些工具來交流。
在選擇溝通方式方法上,要自由靈活,可以將語言溝通與聊天工具溝通混合交叉在一起來使用。也就是說,語言溝通中可以夾雜著動作表情的表達,讓孩子能深刻體會我們要表達的意思,而有些話我們也可以用聊天工具溝通來進行交流。像是孩子的一些私密事,不方便面對面說的事情,我們也不妨用聊天工具來和他進行交流。
總之,溝通不能太死板,若想要更好地和孩子進行交流,若想要真正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他的想法,我們不僅僅要多關注孩子,多關注他的動態(tài),還要及時調(diào)整我們的溝通狀態(tài),選擇最合適的方式方法,來和孩子建立最良好的親子溝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