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父母家庭教育課程的問題與疑惑(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
《新父母學校:劉良華家庭教育講演錄》內容簡介:影響學生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家庭是人成長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很多父母愿意為孩子出錢,他們讓孩子進入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但他們忘記了,最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
如果父母讓孩子1~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么,這個孩子在學校很可能會成為“問題兒童”:
他會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或者,成為侵犯他人的搗亂者、攻擊者。
未來社會的三個核心競爭力
第一是身體好,身體健壯;第二是學習好,善于自學,善于解決問題;第三是性格好,有強大的溝通能力。
身體好是起點性、前提性的競爭力,性格好是終極目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競爭力。
學習好是性格好、身體好的水到渠成的、附帶產生的結果。
因此,按照重要程度而言,三個核心競爭力的順序是:性格好是第一競爭力,身體好是第二競爭力,學習好是第三競爭力。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家庭是人成長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社會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
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推動搖籃的手,也推動國家的發展。
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將對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通過我們的日常觀察,還是本書中出現的大量論述,我們都能感受到“父母對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將對孩子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為人父母者來說,這個問題不容忽視,所以本書一再強調——父母需要親自陪伴、培養自己的孩子,而且是自孩子出生開始就要如此。
因為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已經進入“非正式學習”的狀態。
任何一個在孩子身邊起到照顧和教育作用的成人,都會成為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既然如此,父母一定要考慮清楚“將孩子丟給祖父母和保姆去照料”的消極后果。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祖父母都不適宜照顧、教育孩子。
這里的前提是:只要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穩、有序的家庭環境,且祖父母輩的養育理念不與孩子父母相悖,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依然可以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順利成長。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祖父母往往會比較溺愛孩子,這將不利于對孩子意志力的鍛煉;并且在這個因科技的高速發展而日新月異的時代,祖父母對孩子的某些生活習慣和娛樂方式的引導將會感到無能為力。
讓孩子在關鍵期做關鍵的事情
《新父母學校》里面告訴我們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原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孩子有幾個成長的關鍵期,需要讓孩子在關鍵期做關鍵的事情。
里面有幾個觀點非常贊同,比如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或保姆是非常危險的,往往暗藏很多危機!
這里也不是說祖父母就教育不好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很多來自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
他在這里,不懼風雨,不懼嚴寒,因為父母可以給我們溫暖的家。
還有就是孩子對待破損的衣物或玩具的態度預示了他將來對待生活的態度…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一樣的,學校教育給予的是知識的充沛。
家長不能將所有的事情都推給學校,家庭教育一定要高質量,給予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敢說敢做敢表達!
寫在最后
父母的責任就是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
一是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戲、游玩;
三是邀請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參與家務勞動,參與破損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補。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關鍵期在3歲之前;第二個關鍵期在9歲之前;第三個關鍵期在13歲前后。
每個兒童都有自己成長的秘密,這些秘密構成了兒童之間的差異:
一是性格上的差異;二是智力上的差異;三是性別上的差異。
在孩子3歲之前,他的身邊最好有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之前,他的身邊最好有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民主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