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成長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不只是成績)
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寬容的成長環(huán)境。在人生成長這個課題面前,錢是沒有意義的,父母的責任心與智慧,才是一切。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wù)經(jīng)驗總結(jié):家庭教育應(yīng)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培養(yǎng)一個懂得關(guān)心和尊重他人、正直誠實的孩子一直以來就是一項艱巨任務(wù)。但這件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去做。沒有什么工作比這件事更加重要、帶來更大的回報。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guān),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zhì)、修養(yǎng)…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yǎng)》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
正確的家庭教育應(yīng)該是什么?是父母應(yīng)該幫助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臺,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yǎng),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
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我們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終生受益。
成功的家教源于父母與孩子間相處的種種溝通方式,而語氣竟影響孩子的一生。
1.尊重的語氣
孩子從兩三歲起,自我意識就漸漸開始萌發(fā)。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之后,這種自我意識會愈來愈強烈。
當孩子提出與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他是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如果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跟小伙伴們玩一會,有些家長會忍不住發(fā)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干什么。”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孩子不開心,可能還會反感學習。
用尊重的語氣:“那讓你再玩十分鐘,不過十分鐘后你就要乖乖地去學英語哦。”孩子更樂于接受這種方式,滿足自己后,做自己答應(yīng)承諾的事情也會更加認真,也讓學習事半功倍。
2.信任的語氣
在孩子的內(nèi)心,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小大人,他們渴望長大,他們想做更多的事情。在很多方面,都希望得到大人由其是家長的信任。
如孩子想學溜冰,你用信任的語氣說:“既然你想學,我們就要做個勇敢的孩子,不怕摔不怕疼,只要努力了相信你就一定會做到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
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不要又是三分鐘熱度,每次都不好好學的……”這樣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氣餒,不自信、沒動力。
3.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jīng)]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yīng)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jié)教訓,積累經(jīng)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王琨老師在《經(jīng)營孩子的智慧》中寫道:去鼓勵你的孩子,去相信你的孩子,他會證明給你看的。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行”,當別人說你的孩子不行,你的孩子未必不行。如果身為家長的你都說你的孩子不行,你的孩子就真的不行了。
家長的鼓勵,是孩子信心的最主要與最直接的來源!
4.商量的語氣
當你對孩子做到了尊重與信任之后,很多事情就可以試著和他一起去商量。當你想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記得不要命令他,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你們之間是平等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很乖,玩過之后的玩具都會自己整理,你跟媽媽一起來收拾好嗎?”
千萬不要說:“你怎么搞的,玩具又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吧!”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里就會產(chǎn)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5.贊美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都有表現(xiàn)欲,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xiàn)。
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yōu)點。
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yīng)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
應(yīng)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么好,繼續(xù)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
孩子的表現(xiàn)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只要有心,只要用腦,我們一定會找到與這個世界、與未來、與孩子們之間最快樂、最有趣、最優(yōu)化的互動游戲。而這一切努力,都將讓我們收獲一個高質(zhì)量的人生。
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取決于父母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