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焦慮的時候,身為家長,我們應該怎么做?(焦慮的家長導致焦慮的孩子)
我家孩子對除學習以外的事兒都感興趣!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我家孩子一看書就困,特別懶散!
他就不是學習的料兒!
在眾多來訪者中,不乏焦慮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都是因為其【內在動機】沒有被激發或者被傷害所致。
傷害的原因和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不恰當的批判、指責和不合時宜的獎賞——而懲罰與獎勵,恰恰是家長們最常使用的方式。
什么是內在動機?
愛德華·L·德西是社會心理學的知名學者,他與合作者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決定論”,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于“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
而該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內在動機”。
忙于學業的孩子正處于性格塑造期,家長作為他們的第一任老師,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如果用獎懲方式引導孩子對學習的態度,會讓本來由興趣、愛好等內在動力驅動的行為,轉變為衡量外在獎勵的功利性行為,這也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應該是出于對某件事情的熱愛和興趣,家長加以鼓勵和引導。
怎樣激發內在動機?
不僅外部獎勵會損害內在動機。最后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
那家長怎么辦?
獎勵不行,懲罰也不行,束手無策?
放任自流?
當然不是!
為了避免“德西效應”的負面影響,我們不要對原本有內在動力的行為進行獎勵,用獎勵激發他人形成好習慣的過程中,要同步引導他人從內心深處認同,適時停止獎勵。
比如有的家長會在孩子做了家務、考了高分后獎勵他們棒棒糖、喜歡的玩具。正確的應該是“記得你上次幫媽媽拖地嗎,太干凈了,幫了媽媽大忙呢!”
“你這次考試表現得非常棒,你取得這么好的成績,爸爸媽媽和老師都為你高興呢!”
在一定限度內,讓人有充分的選擇自由,有“勝任”感,感受到被愛,就能激發其內在動力。
獲得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引申而來,不止是教育孩子學習,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考驗。
成年后我們往往要扮演很多角色,要做很多無趣又不得不做的事,那豈不是注定只能活得很憋屈?
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獲得內在動機,不再受外界條件的限制,開啟精彩人生。
對于成年人,不再有人像少年時期每天在你身邊耳提面命,想要獲得內在動機,就需要你自己領悟以下內容:
1、找到特定支持:設定界限,支持自主
2、促進自身發展:與其等世界給你想要的,不如主動為自己做事
3、轉變思維方式:認識情緒、調節情緒、管理行為
4、接納自己:改變起點,關注自己的內心
最后,我想問:
你為什么開始學習、工作?
是因為獎勵,還是我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