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守護兒童生命安全(用愛點亮留守兒童的未來)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摘要】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父母在孩子兒童時期的教養類型往往影響孩子成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兒童時期的創傷也會造成深遠影響。如果在兒童時期有父母良好的教育、陪伴,可使孩子的心理素質得到健康發展;但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導致孩子遭受很大的心理創傷,那么,孩子長大以后很難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俗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強調兒童時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觀、溝通、關愛
【正文】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外出打工,將孩子交由長輩或其他親屬撫養、教育、管理的未成年的孩子。我所執教的張黃小學,地處于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鄉鎮——馬家寨鄉,近年來外出打工的農民及下崗職工愈來愈多,使得我班“留守兒童”的比例占班級人數的70%左右,屬學生中的主要人群。面對這類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也使我們的工作產生許多的困惑與迷茫。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父母在孩子兒童時期的教養類型往往影響孩子成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兒童時期的創傷也會造成深遠影響。如果在兒童時期有父母良好的教育、陪伴,可使孩子的心理素質得到健康發展;但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導致孩子遭受很大的心理創傷,那么,孩子長大以后很難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俗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強調兒童時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留守兒童”多數成長在爺爺奶奶的身邊,而大多數的爺爺奶奶對教育孩子,沒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由于所謂的“隔代親”而對孩子過于溺愛,導致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正當孩子們在性格、個性的形成發展時期,父母卻外出打工,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從而使這些學生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缺乏家庭的溫暖,不良習慣也得不到父母的及時管教,從而成了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成為班上的“問題學生”。
二、農村“留守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孤僻、自卑的心理。
父母的關愛和保護,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遠離父母成長的孩子,往往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缺乏家長的鼓勵和肯定,導致他們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從而形成內向的性格。有的父母甚至將孩子托付給其他親戚照顧,讓孩子過早地嘗到了寄人籬下的滋味,更讓孩子感覺低人一等,讓孩子形成嚴重的自卑性人格。例如:我班學生小欣,由于父母再婚,不便帶著她生活,她從小就長在年邁的奶奶身邊,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老師與她交流,她總是沉默不語,有學生欺負她,她也總是默默忍受。
2、較為嚴重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隨著兒童活動能力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他們的自我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也越來越強,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而“留守兒童”正是缺乏父母的言傳身教,而無法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甚至把這種逆反的行為當做博取關心的一種手段,久而久之,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偏差,偏離了健康成長的軌道。例如:我班“問題學生”小鵬,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缺乏對其行為的約束,導致他形成強烈的逆反性格,經常和學生產生矛盾,采取偷偷破壞同學文具等方式對同學進行“報復”,甚至私下辱罵對其進行批評的老師,采用公開違反紀律的方式博得老師的關注。
3、產生厭學的情緒
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而父母長期的缺失于孩子的學習生活,不但不能在孩子的學生中起到激勵的作用,而且還會放任孩子失去約束,自制力缺失,對學習的重要性沒有正確的認識。甚至有的爺爺奶奶本身知識文化程度較低,還會給孩子灌輸“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更加促使了孩子的厭學情緒。我班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看著這些厭學的孩子,作為教師,我是既著急又痛心!
三、如何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各界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最應該做的,就是盡我所能,去保護他們、愛護他們,彌補他們情感的缺失。通過近幾年與這些“留守兒童”的相處,我仿佛從困惑中走了出來,也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獲得了一些體會:
1、多給他們耐心和關心,充當“留守兒童”的“父母”角色。無論是自卑內向的學生還是叛逆厭學的學生,他們在內心里都是渴望別人的關愛的,尤其是老師的關愛。學生和老師相處的時間很長,很多時候,老師充當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們的“父母”。因此,在教學的同時,多給他們家庭溫暖,讓他們產生信任感,依靠感,充分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癥下藥,對他們進行心理及道德行為習慣的溝通與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我班的“問題學生”小鵬,自我接手班級以來,給我找的麻煩從未間斷,不是和同學打架,就是被其他老師投訴不寫作業、上課不遵守紀律,曾一度讓我頭疼不已。直到有一次,他打碎了我的水杯,卻不小心割傷了手,我連忙把他帶到醫務室,給他細心的包扎。他紅著臉問我:“老師,我打碎了你的水杯,你怎么不批評我?”我笑了笑,回答:“老師的水杯哪有你的手重要啊!”見他不再是一副我行我素的的態度,我便和他聊起了家常,我才知道,原來他這種叛逆性格,都是從電視里的“黑道大哥”身上學來的,我通過細心引導,讓他明白了這種行為的錯誤性,他也慢慢變成了一個懂禮貌的孩子。
2、多以集體活動的方式,幫助“留守兒童”感受集體的溫暖。 班級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場所,它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通過班級活動的形式,鼓勵他們參與其中,不僅能培養他們的溝通交流能力,還能促進其性格的養成,增加與他人情感上的溝通,有效的改善其心理問題。例如:我班性格孤僻的留守學生小欣,她雖然沉默寡言,但我發現她十分擅長做手工,做出來的花朵、動物都是惟妙惟肖。于是我在集體布置教室的活動中,向同學們推薦了她的手工花,同學們見了,都贊嘆不已,紛紛向她請教,在教授手工的過程中,她收獲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此后,她不再自卑,性格也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3、多與“留守兒童”的家長溝通,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但“留守兒童”家長在這方面是嚴重缺失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源自于錯誤的家庭教育。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學生小馨,她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學生,可是總不把精力用在學習上,總是拖欠作業,上課也不認真聽講。在我鍥而不舍的談心下,她終于向我道出了不想學習的原因。原來她父母離異,母親出走他鄉,甚少與她聯系,父親則另組家庭,又生了一個小弟弟。她則長期與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奶奶的教導下,她學會了“爭寵”,“只有我不聽話,不學習,爸爸才會回來教育我,我想早點上完初中了就出去打工掙錢,去找媽媽”,這就是她厭學的原因。了解到這個原因后,我撥通了她爸爸的電話,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共同教育,小馨終于燃起了學習的興趣,在這次的期中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
總之,對“留守兒童”要有耐心和愛心。留守學生更需要“愛”,以心換心,持之以恒,建立一種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關系,總會達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讓外出務工的父母放心,讓“留守兒童”開心,為他們筑起一個安全又溫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