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魏書生視頻(魏書生教家長視頻)
魏書生是何許人也?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不是教育從業者,估計很少有父母知道。但是教育從業者,尤其是老師,應該是很多人都知道,說是如雷貫耳也不為過,因為很多學校都組織老師學習過魏書生的教育理論、教育方法。
那魏書生究竟是誰呢?他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

魏書生1950年出生于河北,原本只是一個初中學歷的老師,后來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在教學上不斷取得突出的成績,最終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班主任,并且入選了 首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6次與鄧小平同志合影,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如果上面只是官方成績,還不能說明他的教育水平的話,那在他當班主任后,每年花3、4個月外出講課,還不請別的老師代課的情況下,他的班級語文成績仍然是名列前茅, 這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教育能力了。
而我今天看了一個他的視頻,講的是他一個具體的教育案例,很好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魏書生的教育小故事
他們班里來了一個學生,語文只考了6分,然后他就跟這個學生談話。
魏書生問:“你語文只考了6分啊!”
學生可憐巴巴地說:“是的。”
然后魏書生又問:“你聽得懂老師講課嗎?”“聽不懂!”孩子回道。
“那你做作業嗎?”魏書生又問,孩子回道“一般是抄,但是有時候也不做,因為抄了老師也不看。”
“那你平常拿出時間自己學習了嗎?”魏書生又問到。孩子回答道:“當然不會了,本來自己也不會,怎么學?”
魏書生聽完,嘿嘿一笑,夸獎孩子:“那你很了不得嗎?你看你上課不聽,下課不學,平常還不做作業,你竟然還能考6分。”
孩子一聽,愣了一下,仔細一想還真是,“我啥都沒做竟然還能考6分。”
魏書生又問:“那這試卷里,你有哪些輸得不服氣,覺得自己還可以得的分卻沒有得到呢?”
學生說:“我覺得這拼音我應該會。拼音就那么幾個,我別的什么都不做,光被這幾個拼音,下次一定可以得這分。”
魏書生就說:“那好,以后上課你別的什么也不做,就背誦默寫這拼音。”
于是孩子努力了一周,上課也不聽老師的,就朝著拼音使勁。一周后,拼音題目已經難不住他了。
魏書生就又問:“那還有你不服氣的題目嗎?”孩子又說了一個作者相關的知識點,又用同樣的方法干,一周以后,這類相關的問題也都熟練了。
算上這兩道題,現在孩子已經可以考到10分了,孩子也逐漸對自己建立了信心,覺得可以考更多的分數了。
這時魏書生又問:“你還覺得哪些地方自己可以得分的?”孩子說:“我覺得作文可以。當時我就沒認真寫,覺得老師也不認真看,所以隨便寫下。我覺得只要認真寫,得個30來分沒問題。”
這樣,孩子的語文成績不知不覺中就可以提高到了40分了。
這對于一個原本只考6分,啥也不想學,也不想聽的孩子來說,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逐漸對學習建立了興趣,他看到自己在學習上的能力,不再像過去那樣覺得自己在學習上無能的。
這就是魏書生教學的魅力。
而從中,你有發現他使用的教育技巧嗎?
魏書生的教育技巧
魏書生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其實采用了一個簡單的教育技巧,就是發掘孩子的優點,表揚他,建立孩子的信心,進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面對孩子考得差,他不像其他的老師或者家長那樣,劈頭蓋臉地教訓孩子,指責孩子,讓孩子感到自責內疚,感到自己無能。相反他盡量從孩子行為中發現其中的優點,然后放大這個優點。
我再舉個魏書生的案例,這也是在他視頻中聽到的:
一個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打架,然后被叫到了辦公室。
魏書生就問他:“你一個月打幾次架啊?”孩子哭哭啼啼地說:“兩次。”
魏書生說:“才兩次啊!你這不是已經做得很好了嗎?一個月30天,你有28天沒打架,很不錯了。”
孩子一聽,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
魏書生又說:“你的自控力很不錯了,已經可以控制住自己28天。那咱努努力,進步一下,下個月爭取29天不打架怎么樣?”孩子回到:“魏老師,我爭取一個月都不打架。”
結合前面的例子,從這個兩個例子中,你是不是對魏書生的教育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呢?
教育孩子,不是從否定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從肯定孩子的角度,用肯定表揚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看到這里,如果閱讀過我的《肯定式教養》專欄的朋友,是不是覺得很眼熟呢?因為魏書生的教育理論跟我們“肯定式教養”的理論不謀而合。
我雖然沒有看過魏書生老師的書籍,但是我們在教育觀點上達到了驚人的契合。這并不是誰抄誰的,只不過好的教育方法在底層邏輯上是互通的。
魏書生老師專注的是學校教學,而我專注的家庭教育。而且我覺得我比魏老師做得更好的一點是我取了一個簡單直白的名字,并且構建了完善的理論,可以幫助父母或老師更好的理解并掌握這種教育方法。
所以父母們,從今天開始,學會從肯定的角度教育孩子,而不要總著眼于孩子的缺點下手,只有這樣,你的孩子內心才會越來越強大,才會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