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教與育讀書筆記讀后感(家校共育的教育敘事)

做了幾年班主任,我對家校共育感觸頗多。尤其是在學習完李鎮西老師主編的《教與育·名師談家校教育》后,更是受益匪淺。家庭與學校從來不是兩個割裂的主體,而我們班主任便是這最佳的溝通橋梁。家校共育,方能共促學生成長。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01 家校聯動為何如此重要,我在這里舉幾個例子,大家可見一斑。
1、我們教師有一種普遍的認識,透過學生可以猜測出他們背后的家長是一種什么狀態。每接到一個新班級后,我會習慣性地用一周的時間去觀察學生,去觀察他的個性、喜好,去猜測他的成長環境。然后我會與他們一個個的交流,重點關注他們與父母的關系。事后證明,我當初的猜測大都是準確的。
2、我們的教師往往會有這種感觸,在學校好不容易把學生帶回正軌,一放假,就打回原形,甚至比以往更難管理。放假這幾天,學生在家里經歷了什么,會讓我們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同樣的一個班,有些學生聰明乖巧,有些學生調皮搗蛋,有些學生嚴于律己,有些學生懶散懈怠……這些區別有可能是學校造成的,但大部分是家庭教育的產物。
4、有些學生在家里和學校是兩種表現:在學校積極主動,一回到家便葛優躺;在學校樂觀開朗,一回家便拒絕交流。或者,剛好家里和學校相反。
5、我和家長與學生交流得比較多,很多時候我必須扮演好這個傳聲筒的角色,因為有些家長與學生無法交流。“我為你好”“我愛你”這些詞語到底怎樣表達是橫亙在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一個大難題。
02 講一個小故事。
劉青是一個品學兼優的男孩子。因為教學需要,這些優秀的孩子都整合到了我們班上。劉青看起來很文靜也很內向,雖然理科成績非常好,但同學問他題目,他會拒絕回答。
后來我發現,劉青喜歡和同學一起來我辦公室玩,貌似無意地跟在后面。我就會主動和他溝通,慢慢的他也會主動和我聊天,學生請教他問題,他也會回答。
有一天,劉青媽媽向我傾訴,說劉青在日記里寫到“恨媽媽”。她不明白,以前那么依戀她的兒子怎么突然跟她這么大的隔閡。我把他們喊到我房里,讓兩個人慢慢地說。
媽媽是很強勢的,她一直說一直說,劉青便一直坐在房里,面無表情地聽著。我覺得媽媽表達完了之后,我跟媽媽說:“現在你不要說話,不要插話,讓你兒子說。”劉青說:“我不想說,反正都是她對。我都是錯。”
我便問劉青:“媽媽的這一堆話里,你覺得對的是什么,不對的又是什么?”劉青還是不說話,我便繼續問他:“難道你認為你媽媽一無是處?”這次劉青回答了我:“她有些行為也是對的。”
就這樣,劉青便打開了話匣子,期間媽媽想插話,被我制止了。當他們都說完后,我迅速理出里面的共鳴和分歧,引導他們達到共情。
最后,媽媽說,小時候兒子都是喜歡抱著她睡覺的,現在已經很久沒有抱過她了。我問劉青,現在想抱抱媽媽嗎?他沒有反應。我說:“那就抱老師吧?”當我們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猛地把媽媽也抱在了一起。
我順勢走出了房間,讓他們母子好好地聊聊。從此以后,劉青外向開朗了很多,也多了一些男孩子的擔當。
類似的故事,相信老師們都有很多很多。
處于成長期的學生敏感多變,心理和情緒都不穩定,強烈渴求愛但又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想要獨立但又覺得無能為力。
另外,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受苦便能讓孩子幸福,并且不斷地在孩子面前強調這種痛苦,讓孩子不堪重負。
當然,孩子也可能遇到一些問題,不愿意與老師和同學分享,而向家長尋求幫助。
如果我們學校和家長能密切關注孩子的喜怒哀樂,及時溝通,學生的成長便會順利得多。
03 那如何做呢?我這里有一些小小的學習心得,拿出來拋磚引玉。
第一:統一思想
建好家長群后,我會在群里跟家長們寫一封信。信里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班級規章制度;2、班級群管理要求;3、班級目標
第二、有效溝通
學生的優秀表現,我會發到群里;學生的問題,我會單獨與家長溝通。家長反饋的問題,我一定會及時高效處理。
第三、示范作用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對一些家長的優秀行為在群里提出表揚,提升優秀行為的強化作用。家長的教育比教師的影響更為直接,也更見成效。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家長的問題,家長做好示范作用,才能無聲處見驚雷。
第四、強化親子關系
1、我會布置一些親子作業:幫父母做一件事;聽父母講往事;給父母寫一封信。2、蘇霍姆林斯基曾言: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家長怎樣教育孩子。”這個任務遠遠難于教育學生理解父母,所以我會選擇雙管齊下,親子良性互動達到和諧。
第五、家長課堂
1、邀請家長給學生講講課。講講他們的一些人生體驗,帶孩子們學學生活的本領,給孩子們樹立遠大的理想,讓孩子們多體會外面廣闊的世界。
2、邀請家長互相授課。交流一些教育心得和困惑,得或失,成功或者失敗。每個家長在交流中自我提升和成長。
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都不是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