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情分析(當代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王村鎮百泉小學 路學寧
【摘 要】心理健康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樹立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強化學生抗挫折能力與心理素質,也有助于充分激發其積極的心理動力。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強化小學生心理素質、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轉變家庭教育形式等對策,以期為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小學生;對策;現狀
心理健康作為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小學教育所需關注的重點。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與改革,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廣泛關注。但就目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而言,普遍存在學生環境適應性差及心理素質較弱的現象,導致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對此,為轉變該現象,小學教師需注重轉變自身重視理論成績,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加強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采取科學合理的形式強化學生心理素質,以此為小學生今后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領域越發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一是厭學。學校是小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理應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快樂,但通過運用AAT對學生進行測驗,所表明的結果為54%的學生在準備學習時會時常感到厭煩,30%的學生缺少學習的動力,具體表現在學習“有時主動”或“不主動;二是孤僻。孤僻是人們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少數小學生的情感封閉,造成學生交往的排斥、自卑等。據調查結果顯示,30%的小學生和同齡人在一起時未感到開心,其中12%的學生都感到孤獨、不合群。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一)心理素質較弱
心理素質作為人們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過后天教育與環境影響所逐步形成。對于小學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強化其心理能力、優化其性格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然而,就目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而言,多數小學生心理素質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以耐挫力最為明顯,該種現象的產生導致小學生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與意志力。同時,小學生心理素質較弱的問題也使其身心健康成長受到了巨大阻礙,這并不利于學生今后綜合、全面的發展。
(二)環境適應性差
環境適應性較差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由于小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較為局限,且學生年齡普遍較小,具備自身認知能力低、知識面較為狹窄等問題,在面對教師批評、考試失敗類挫折時往往無法正確對待,尤其是心理意志發展未成熟的學生,一些小事都極有可能影響到其心理健康的發展。而造成該種現象的關鍵因素是因小學生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差,心理和生理上的變化、動蕩都會使其產生憂慮、煩惱等,久而久之,學生心理素質便會持續下降。
(三)家庭教育觀念落后
家庭教育是人們接受的起始教育,而父母則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目前,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通常以傳統父母教育形式為主,一方面過分溺愛孩子,充分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在多數事情上都代替包辦,使得孩子形成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等性格特點,導致其缺乏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這類家長又較為片面的追求孩子自身智力發展,將學習成績好、聰明以當作孩子成長的唯一目標,使得孩子在成長期間面臨著較大壓力。該種家庭教育方法不僅無法有效疏導孩子心理問題,還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一)強化學生心理素質
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可通過開設專題講座與實踐活動的形式有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此達到小學生心理素質得以強化的目的。首先,因小學生年齡普遍較小,所以學校可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分年級的對學生開展講座,幫助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正確面對困難并體會解決困難的喜悅,積極調整學生學習心態,有效提高其學習自信心和興趣,使學生能成功克服厭學心理。同時,幫助低年級的小學生適應全新的集體、環境以及學習生活,使其了解并掌握相應的人際交往規律。如此一來,既能培養小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心理品質,增強其自理能力與抗挫折能力,也能充分挖掘小學生的心理潛能,實現健全小學生人格的目標。其次,教師還可利用調查問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小學生對不同問題、事物的看法與觀點,并借助專業軟件分析和總結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開展趣味性與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依托信息技術,組織學生觀看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動畫片、話劇等,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其明確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進而為小學生今后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1]。
(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學校應積極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豐富教育內涵,強化學生環境適應能力的同時,實現小學生心理素質有效提升的目的。首先,學校需注重對課程進行改革,通過整合、改編、拓展、補充、選擇等形式,對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進行再創造和再加工,使其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點。同時,依托小學心理健康教材,合理利用繪畫技術、注意力訓練、焦點療法、空椅子技術以及主題統覺等形式,幫助小學生學會溝通和表達,增強其自信心,讓學生能正確認知自我、發展自我、接受自我,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促進其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其次,小學教師還可運用心理健康網絡平臺及互聯網技術等獲取更多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小學生思想訴求的心理健康教材,達到心理健康課程從圖文轉變到視頻、音頻等多元形式的目的,從根源處打破傳統課堂對心理健康的束縛性。通過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材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既能使各個年級的學生受到系統、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心理素質[2]。
(三)轉變家庭教育形式
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有機結合及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起始教育,具有感染性、啟蒙性、情感性以及長期性等特點,對孩子未來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然而,由于當前部分家長在教育觀念方面普遍存在落后的現象,使得小學生心理發展受到了一定阻礙。對此,為轉變該現象,學校需及時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互動,積極開展家庭教育講座,有效轉變家長的傳統教育形式,為家長樹立現代、正確的教育觀念,使其能深入了解孩子身心成長的規律、特點,并掌握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和諧、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素質,進而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小學教師還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組織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親子教育活動,向家長傳授更多的關于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有效增強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視,促進小學生心理素質得以強化。另外,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教師還可組建班級家長群,定期在群中給學生家長普及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并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轉變傳統教師與學生家長交流較少的現狀,達到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標。
(四)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為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學校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建設心理輔導部門,加強心理健康師資力量建設,以此為小學生今后綜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首先,學校可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開設專門的心理個體咨詢室與團體輔導室。在咨詢室中配置桌椅、放松椅、箱庭、宣泄人等,在團體輔導室中購置多媒體設備、團輔桌椅以及團輔工具箱等,使小學生能在安全的空間、溫馨的環境中,接受心理健康教師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有效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其次,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較為薄弱,對于不良思維和不良情緒的識別能力需要教師的培養。為此,學校還應重視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依據校內小學生的實際數量培養或招聘一定數量的心理教師,確保校內具有充足的師資力量來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和咨詢工作。同時,學校還可招聘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師,根據學生心理咨詢的實際需求選擇兼職、全職或擇日開放及全天開放等方式。另外,因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難以達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所以學校還需加強與社會方面的合作,定期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等進行合理培訓,使教師能夠掌握現代、先進的咨詢疏導方法及現代化教育理論,促進其專業素養的有效提高[3]。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有效強化小學生心理素養,也有利于促進其綜合發展。但目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學校不重視心理教育、家長教育觀念落后以及學生心理素質較弱等問題,使得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與阻礙。針對該現象,學校應及時摒棄傳統教育理念,加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轉變其家庭教育形式,積極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提高心理教育質量的同時,為完善小學生心理綜合素質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娉娉.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 2022(5).
[2] 李鎮.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 山海經:教育前沿, 2020(13):1.
[3] 楊婷.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J]. 神州, 2018(23):1.
[4] 劉雄.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 2020.
[5] 董玉娟. 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及應對策略[J]. 2022(10).
主辦:涇川縣教育局
編審: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