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熊孩子行為(熊孩子的日常迷惑行為)
雖說孩子的頑皮是天性,但調皮不要緊,如果經常造成人或物體的傷害,家長就要考慮孩子是否出現了有問題的行為。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縱觀很多“熊孩子”的背后,造成他們這般鬧騰的最大因素是家長對孩子訴求的不了解,或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出現了問題行為,并及時糾正。我始終認為,讓孩子多讀書固然是好,但是了解孩子的訴求,讓他健康快樂的成長,在很多時候可以讓學習變的事半功倍。
多數時候孩子的脾氣大、社交技能弱、行為方式奇怪的造成原因,最大的影響者其實是家長,仔細觀察孩子,你會發現其實孩子就是你的縮影。如果我們教育方式充斥著挑剔、不滿足、排斥或攻擊,那么你的孩子也可能在與其他孩子交往時模仿你的行為,他們會以敵對、攻擊的方式與別人打交道。
反之如果你很慷慨、包容、有耐心,你的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去交友,他們在社交行為上也會更順暢,更成功。
我們把家長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分為三類:
- 獨裁型
過度的控制孩子,建立絕對的規則與標準,強調自我的高度控制力,限制孩子的權利,減少關愛來維護自我威嚴,同時忽略對孩子的溫暖和信任。孩子感覺被拒絕和孤立,社交技能過度依賴父母。
- 放任型
高度關愛孩子和孩子的情感,對孩子的控制很少及很少提要求。孩子會自我獨立,但社交技能一般。
- 權威型
介于獨裁型與放任型之間,對于孩子使用控制權利的同時,表現出對孩子的溫暖和關愛,同時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協助孩子認識到自我的行為,鼓勵孩子承擔責任,并利用推理和協商等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和爭端。這類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在社交方面會很成功。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根據以上分類,來修正自我的教育方式。但有時在公共場所,我們依然無法控制“熊孩子”的不良行為。尤其是在朋友家、親戚家、車里或商店、餐廳這類公共場合。有些情況處理起來會很困難,但有些問題是可預知并及時避免的。
在此推薦幾個小方法讓家長們可以快速應對
- 預先考慮到孩子在家以外的行為,和孩子討論決定雙方都認可的行為有哪些,如有特別難避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放在一個他無法自控的場景中 ,比如人多的婚禮現場、音樂會、電影院等。
- 對于孩子良性的行為及時的作出表揚和獎勵,對于不良的行為要及時指出及糾正。“暫停”(Time out)被西方社會廣泛接受,不失為一個可以借鑒的管教方式。
(注:“暫停”是一種行為管教的方式,在孩子有不可接受的行為后把他放在一個很無聊的地方幾分鐘如餐椅里,等他安靜下來了再把他抱出來。暫停的意思是讓孩子知道你不允許這種行為,幾次以后孩子很有可能就不再那么做了,但一定要在該行為發生的十秒內進行“暫停”,否則孩子完全不知道為什么被懲罰。該方式適用于18個月到十歲的孩子。)
- 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要及時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及調整情緒的能力。你失控的狀態,會使孩子丟失安全感、感到壓抑、無助,只有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才能解決孩子的不良行為。
- 不要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說“你是個壞孩子”,首先要控制自我的情緒,盡量減少在公共場所對孩子進行懲罰,尤其是體罰。體罰是有傷害而無效的,孩子雖小也是有自尊心的。
- 要注意孩子行為之外,他想向你表達的寓意以及試著理解他,他的某種行為是否是在試圖向你傳達某種信息。比如在餐廳就餐時,你是否因為手機或與朋友的攀談忽視了他;或你在購物時,是否忽略了他的感受。如果你不及時發現他的想法或忽略了他的感受,他可能就會以大鬧或亂碰東西、毀壞東西等行為來吸引你的注意力,如果這時候再來關注他,可就要大費周折了。
- 出門或去親戚家時,試著攜帶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書籍,引導他玩耍自己的玩具以免和別的孩子搶玩具發生沖突。不要讓他離開你的視線,并在他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及時的制止他,給他找尋適合他做的事情。
- 如孩子出現急躁的不良情緒,實施“暫停”有困難時,家長務必陪著孩子一起“暫停”。如果在餐廳,你可以帶著他在外面進行“暫停”,等到他情緒穩定了,再回到餐廳。如果你在開車,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你可以把車停在路邊,待他冷靜后,再繼續前行。
- “暫停”雖能快速的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治標不治本,接下來要和孩子討論他的某些不良行為,告訴他“你如果這么做會更好,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記住永遠都要說“是不是這樣做會更好”而不是“你做錯了”。引導他進行改變,并在出現證明改變的時候給予表揚。
希望本次的手記能給大家帶來一些不一樣的理念,也希望更多的家長可以對與孩子的行為更加的關注,給予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