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一歲的小寶寶(怎么照顧一歲)
我相信,很多剛剛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輕夫婦,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孩子。然而,當這個小生命降臨以后,越來越“不可愛”,越來越令人頭疼。
沒錯,你的孩子已經一歲了,不再是那個襁褓中的小嬰兒了。而你,也的確需學習一些教養攻略來“對付”這個“小搗蛋”。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1.一歲孩子的行為特點及心智模式
很多父母都說,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其實,并不是。
而我也是讀完路易斯·埃姆斯的《你的1歲孩子》,才開始真正了解我們家的1歲寶寶的行為特點及心智模式。
第一,1歲半以前的寶寶,和猩猩沒有什么區別。因此,我們不要抱太太期望。
是的,我們總想著把1歲半的寶寶培養得知禮儀、懂禮貌,還能去閱讀許多書籍。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幼兒,本來就是“小搗蛋”。
第二,1歲到2歲的寶寶,各方面能力迅速發展,根本用不著我們的刻意訓練。
一個孩子的成長,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成長,本來就是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的過程。其實,1歲的寶寶,本來就是個邊玩邊學的哲學家。
第三,1歲多的寶寶對人冷漠,媽媽們也不要過于傷心。
與我們想象中的樣子不同,我們的1歲孩子總是對人冷漠,不夠熱情。我們也不要過度擔心。因為,這正是孩子關注自我的開始,也是獨立意識的開始,是一種比較好的表現。
第四,小寶貝也有了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
是的,隨著小寶貝的一天天長大,她也有了時間概念。比如,當我們說,“等一等”時,小家伙有了更好的理解。而這個小朋友無時無刻不在探索這個世界,因此,她也發展出來了空間概念。比如,她能準確地把球遞給媽媽。
2.父母應該做什么
是啊,盡管我們也讀了許多育兒類的書籍,但是我們還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其實,對于這個一歲的“小淘氣”,我們只需要做到三點就足夠。
一是,多陪伴孩子就好。
又是一句老話常談,“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盡管疫情反復,盡管工忙忙碌碌,但還是要盡可能地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不過,最重要的是,帶孩子的時候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全情投入。
二是,根據孩子的舉動給予必要回應。
每一個人都渴望被關注,每一個人都渴望被看見,孩子也是一樣。
因此,雖然我們有的時候還是聽不懂小家伙的嬰語,我們依然要給予她及時的回應,以及安全的依戀模式。畢竟,何時何地,家都是最溫暖的港灣。
三是,接納孩子,不要刻意加速她的成長。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因此,我們要接納自己,也要接納孩子。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種下種子,靜等花開的過程。就像每一個人孩子都有她的優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孩子的顧問和導游,讓孩子成為她自己。
3.小習慣,大力量
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每一個爸爸媽媽,也都應該幫助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因為,小小的習慣,往往隱藏著大大的力量。
第一,睡眠習慣決定孩子的身體成長。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都需要好的睡眠習慣。而睡覺前不玩手機,以及做瑜伽,都是對睡眠最好的幫助。
另外,對一歲的小家伙而言,養成一套睡前規定動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先換睡衣,再刷牙,再講故事,再道“晚安”,再去入睡。
第二,1-2歲,是家長幫助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好好吃飯,而是家長懶得做飯。因此,我們要盡我們所能,把食物做得可愛一些,顏色豐富一些。
另外,過早地給孩子吃大人的食物也容易挑食。1-2歲的寶寶,食物盡量清淡。
第三,關于訓練孩子的大小便問題。
說實話,不用過早地訓練孩子的大小便。而最佳的時機,就是1歲半到2歲之間,等寶寶準備好了。
第四,洗澡和穿衣服的那些事兒。
1歲以上的寶寶,就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了。其實,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出一個適應社會的孩子。因此,教會孩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還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你的1歲孩子,既可愛又調皮。也愿每一個爸爸媽媽,都能夠成為教養孩子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