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的父親對她的教育(董卿父母嚴格)
近日,董卿在某新書發布會上談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董卿的父親是一位知識分子,他對自己的獨生女兒十分嚴厲苛刻。父親曾要求她不能照鏡子,不讓媽媽給她買新衣服,也不能參加任何文體活動。從高一至高三,董卿每個寒暑假都要去打工,在賓館里做清潔工,每天能賺一塊錢。董卿還被父親要求從7歲開始洗碗做家務,每天操場跑一千米,要背詩背古文等等。
董卿說,父親對她苛刻的教育方式都是來自于他小時候的經歷,父親小時候生活在上海崇明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一大早要去捕魚抓蝦,放學做完家務才能做作業,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里,父親依然考上了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董卿的父親認為,人一定要是吃苦,人過得了苦日子后面才會有好日子。
父親的嚴厲和苛刻曾讓董卿一度懷疑自己不是父母的親生女兒。直到有一天董卿的父親舉酒杯向她道歉,董卿才明白自己的成功跟父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是父親讓她學會了堅持。
董卿坦言,父親的教育方式給自己的性格造成了負面影響,讓她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盡管在別人眼中董卿已經做得很好,很成功,可是董卿還是覺得做的不夠好。她時常會有自卑的情緒,只有自己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甚至拿命去搏,才會有安全感,才會覺得踏實。
當被問到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是不是董卿成功的原因時,董卿坦言,每個人的差異很大,不能將自己的成長和經歷作為一種教育方法。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所以作為父母,要時刻記得現在的家庭就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每個父母都要盡自己所能,為了家庭無私付出,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和資源。
雖然原生家庭會對一個人的性格秉性乃至三觀有重要的影響,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更不存在完美的家庭。事情都是有雙面性的,凡事都也要看到好的一面。一個貧窮的家庭也許讓孩子內心自卑,但也教會了孩子艱苦奮斗的好品質;一個暴躁的父母,也許曾讓孩子恐懼害怕,沒有安全感,但在自己親身體驗其危害之后,會引以為戒對自己的家庭更有耐心、加倍地付出。
不管什么家庭出生的孩子,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要將自己的不如意都歸咎到原生家庭,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無法改變父母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改變自己,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