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懲罰孩子(懲罰孩子的10個科學方法,太好了!(收藏起來))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每次談到養育孩子,我都跟身邊的朋友說,盡量不要打罵孩子,還是要好好溝通。不然,孩子將來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讓你招架不住。
朋友們一邊點頭又一邊嘆氣,說道理都知道啊,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怎么辦?而且,有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非得打罵一頓才覺得解氣,孩子也才能聽話。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難免會忍不住想要朝他發脾氣。但你知道,你的怒火,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嗎?
一:父母的壞情緒會帶給孩子壞影響
我以前也脾氣不好,只要被惹到,就馬上會發火。但后來讀了不少育兒書籍,才知道,我們的怒火,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
●性格變軟弱
有些孩子比較膽小,如果再經常被父母指責、吼叫,他們性格就會變得更加退縮、膽小。為了不讓父母生氣,他們會開始討好父母,只為獲得認可。
形成這樣性格的孩子,會將這樣的相處模式運用到社交中來。當遇到別的孩子欺負他時,他會習慣性退縮、讓步。
而這樣“軟柿子”的性格,會更加引起欺負者的注意,更加欺凌他。這樣的孩子,一進行社交,就很容易吃虧。
●更逆反
除了退縮讓步,還有的孩子面對父母的怒火時,他們的性格會朝另外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更逆反。
這類孩子攻擊性比較強。而且,他們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做出自己的選擇。
比如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是發火、打罵,那孩子也從中學會。當他不如意時,也會選擇用發脾氣或者揮拳頭的方式來解決。
這類孩子,小時候你可能還管得住,但隨著他逐漸長大,你會漸漸發現,孩子脾氣越來越大,越來越難管了。
因為他不但跟你頂嘴,還偏要跟你對著干。到了這時候,你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頭疼得不得了。
二:人民日報推薦8個方法
你可能會問,既不能打也不能罵,那有什么辦法可以管管孩子,讓他做出好的選擇,養成好的習慣呢?
人民日報曾推薦過8個“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家長們不妨借鑒一下,也許會有幫助。
不過,有網友說,這些“懲罰方法”,是建立在孩子聽話愿意執行的基礎上。如果孩子不愿意做,不聽你的怎么辦?
那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注意要點,引導孩子配合。
①告訴孩子正確的規則和做法
當我們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時,要注意的是,我們不是在滔滔不絕地“講道理”。
很多時候,當孩子有情緒時,你的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相反,他可能會變得更加執著“我就要這樣做”。
我們可以耐心傾聽孩子講述事情,發泄情緒。等他把情緒抒發完了,你再教他正確的做法,并且用行動示范。這樣,孩子才能聽得進去,我們也避免了一直在嘮叨。
②將珠子分類
將不同顏色的珠子放在桌上,讓孩子按顏色分類到罐子中。這既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又能讓孩子通過動手來進行理智思考。
你可能會說,孩子要是不愿意照做怎么辦?
我們自身首先要保持不帶情緒。發現孩子亂扔東西后,我們可以邀請他一起玩分珠子的游戲。在和他一起分珠子的過程中,耐心告訴他,東西只有排放整齊分好類,才讓人舒適。不然,亂糟糟的東西扔一地,不僅影響美觀,還讓人心情也跟著糟起來。
③獨處
這個“獨處”,有點類似《正面管教》中的“安靜區”。它的作用,是使我們感覺好起來,不再情緒失控。因為只有讓理智說話,才能更好地處理事情。
我們可以開辟這樣一個角落,或者是孩子的臥室。讓他獨處一會,可以看書也可以畫畫,等他情緒平靜下來,我們再來討論事情。
④幫忙做家務
做家務,其實就是讓孩子“承擔后果”。
比如孩子把水灑在地上,那我們可以讓他自己拖干凈。又比如孩子不小心弄臟了桌子,那孩子需要自己拿抹布處理干凈。
這樣的習慣,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能從承擔后果中培養責任心,自覺維護家庭秩序和衛生。
⑤畫畫
很多時候,孩子心里有事情,卻不知道怎么跟我們說。或者我們吼他罵他了,他有情緒不知道怎么表達。
這時候,我們可以讓他畫畫,把自己心里所想的東西畫出來。當他畫完后,可以問問他畫的是什么。
有這樣一個交流,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內心在想的是什么,從而更加了解孩子。
⑥罰跳
情緒是流動的。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罰跳的方式,讓孩子通過身體的抖動,將情緒發泄出來。
孩子一旦動起來,負面情緒就會被發散出去。等孩子表現出積極的情緒時,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交流溝通,談論他不合適的行為了。
⑦看書
如果我們想“懲罰”孩子,那就用書本來解決。
可以給孩子看他感興趣的書籍。一來,增加孩子的閱讀量;二來,讓孩子在閱讀中冷靜下來;三來,還能拓展孩子的認知,打開他的知識面。
⑧沒收孩子某一項權利或某個心愛的物品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強化”。它說的是通過增加或者減少某件東西,來強化孩子的行為。
沒收權利或者物品,就是“負強化”,用來強化孩子好的行為。
比如取消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或者沒收孩子喜歡的玩具。孩子會為了避免這樣的“負強化”,而增加好的行為。
當然,我們在實行這個“懲罰”時,一定要合理,并且提前告訴孩子。不然孩子可能會心生不滿而逆反。
當你的懲罰合理又提前跟孩子說好,他還是忍不住犯時,也就不會再怨恨你,而是會反思自己的過錯了。
其實看到這,你會發現,以上所有的“懲罰”措施,都是溫和而又合理的。它不是讓父母帶著“報復”的情緒,一定要讓孩子付出某種代價。
這些懲罰方式,都是旨在幫助孩子平復情緒,以理智的態度去看待事情,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當我們想要“懲罰”孩子時,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靜的態度,不要帶著指責、羞辱的語氣命令孩子去做。如果是這樣,再好的處理措施,都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在為難他。
我們保持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引導孩子去做、去思考。這樣,我們才能做孩子前行路上的明燈,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