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中國人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郁癥患者(為什么很多中國人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郁癥病人)
現在國內很多人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郁癥,而是把抑郁癥說成作、矯情、幼稚。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曾經看到過這么一則報道:女孩總是拿出一張紙寫著:I'm Fine, FINE…(我很好,很好)她的母親看到女兒的這個行為一開始很不解,只是感到很好奇,因為寫的頻率在不斷增加。當女孩選擇自殺離開人世時,母親才在每張紙的背后發現這么一句話:Feeling I'm Nothing to Everyone(感覺自己在世上可有可無)所謂Fine是取了每個單詞的首字母…
別說父母對孩子,同輩之間態度都很不樂觀……
“有錢即幸福,窮即不幸,你這么幸福還得抑郁癥?那不是抑郁,是矯情”

這是當下對于抑郁的普遍偏見。還有說做體力活的窮人很少有抑郁癥的,暗示抑郁癥是懶/閑出來的富貴病。所以富人有資格得抑郁癥,窮人沒機會得抑郁癥。還有說有錢可以自己買藥看病治好的,且不說抗抑郁藥物市場的情況,很多學生年紀的人價值觀還在建立就要求人家主動拿一筆較為昂貴的錢去看心理醫生,人家沒負擔不害怕的啊…
網絡上好像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和友善對待抑郁癥、其他心理疾病,以及弱勢群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恰恰相反,抑郁癥、其他心理疾病、弱勢群體,往往是被針對、歧視、甚至欺凌的對象。
而施加的人往往是他們的親人、老師、同學。
我認為這是大家不認真對待任何新生產業結構及其與之而來的意識形態。我們大家仔細想想這些人:
他們尊重文藝工作者嗎?尊重動漫文化嗎?尊重網絡游戲和電競嗎?尊重公務員以外的工作選擇嗎?尊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嗎? 尊重資本主義內在邏輯嗎?尊重市場規則嗎?
這些他們一個都不尊重,不光抑郁癥。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因為中國發展太快了。
大部分中老年人并不能理解抑郁癥這個病。覺得子女只是沒事找事,就只是不開心而已怎么會至于談及心理疾病。老一輩人的思想往往會是這樣的:想想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什么事情,咬咬牙就挺過去,哪里有你們這些小孩說的這些有的沒的,根本不至于。
抑郁癥畢竟是 20 世紀才被創造出來的現代醫學概念,而且心理疾病方面一直有新研究。它一直存在,只是最近幾十年被精細分類出來。
在中國這樣強烈的社會轉變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認知鴻溝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抑郁癥真的只是冰山一角,他們對愛的表達,對個人情緒的重視程度,對精神健康與其他事物的關聯,對輩分尊崇觀念,集體與個人界限的理解等等大多基于他們的成長經歷和背景,而且他們很容易把這些觀念當做穩定的東西,事實是這些觀念全部都跟著社會在變化,這就使得他們難以充分理解下一代的情緒表達方式和焦慮來源,甚至忽視和否認孩子的個人感受。
人都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我相信只要是為人父母就不存在對子女的冷漠,不管怎么說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只要抑郁癥還被當做一時的情緒,心理疾病還被當做恥辱,照顧邊緣/弱勢群體還被當做家庭責任,那抑郁癥患者與親屬的關系就依然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