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如何讓孩子學會思考(家庭教育不可忽視)
家庭教育不能只抓孩子的學習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王營
最近,無意間聽到一位小學生家長的訴苦:為了陪孩子學習,她辭掉了工作,陪孩子做作業,給孩子檢查作業、簽字;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她不惜重金為孩子報了多個輔導班,但是孩子的成績就是不理想,這讓她非常苦惱。
“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表明,分別有88.2%和78.7%的少年兒童認為父親和母親對其最關注的是“學習成績”。有的父母把家庭教育的任務單純理解為家庭智育,只抓孩子的智力開發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把家庭變成了學校教育的延伸和附庸。孩子小時候,只顧教孩子讀、寫、算知識,或者不惜花錢送孩子學音樂、美術、書法等一技之長;上學以后,只抓孩子的文化知識學習,且要求很具體、給孩子定的學習目標很高。但令許多家長苦惱的是,自己費了這么大的功夫,卻事與愿違,孩子的成績非但沒有進步,有的反而越來越差。筆者認為,家庭教育能只抓孩子的學習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還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良好道德品質教育。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也說:“我的口號不是‘望子成龍’,而是‘望子成人’。什么人呢?真正的人,就是八個字,第一真實,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樂。”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礎,也是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一張通行證。道德也是一種智慧,良好的道德品質、道德智慧能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知識。一個道德品質低下的人,無論學習成績多么好,才能多么高,都可能成為社會的危險品。如果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鋃鐺入獄,憑高智商犯罪,就不要一味地抓孩子的學習,而應當從愛國、守法、知敬畏、尊老愛幼等這些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教育抓起。
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報紙上曾刊登過一組照片,一個中國12歲的孩子與西方孩子比賽,三局兩勝制,第一局中國孩子輸了,外國孩子贏了。中國孩子哭得坐在椅子上站不起來,一群工作人員安慰他。第二、第三局,中國孩子贏了。比賽全部結束的時候,輸了的外國孩子很大方地跑過來祝賀、擁抱中國孩子。所有在座的家長都看得很清楚,到底是誰輸誰贏。我們總是教育孩子,滿腦子比賽、競爭、超越,很少會想到,哪種孩子才能超越、才能強,只有那些既輸得起、又贏得起,心理素質過硬的孩子才能贏得未來。
要教育孩子從小不怕困難、不怕挫折、不怕失敗,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失敗中度過,但由于其過硬的心硬素質和堅強的毅力,也許就在他生命即將結束時迎來成功。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將來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性格抑郁,甚至有自殺的極端行為,就要從小教會孩子學會輸,以坦然的態度面對考試的失利和生活中的一次次失敗。如果孩子只會贏,不會輸,既使考試時每次都能得第一,但沒有這種失敗的心理體驗,經受不住失敗的打擊,將來也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三是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在兒童成長教育問題上,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習慣是一種自覺自為的行為,具有強大的慣性。好習慣成就好人生,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但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卻往往出于“愛孩子”的目的,在家里什么活也不讓孩子干,一切由父母代替,結果孩子長大后,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具有較強的依賴心理,成了長不大的“巨嬰”,影響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長要從小抓好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特別是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有了這些好習慣,不僅能助力孩子成才,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四是理想信念教育。也許有的家長認為,這種教育是空洞的口號,是鏡中花、水中月,遠不如抓好孩子當下的學習成績重要。如果家長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人格結構說”認為,人格由四層要素組成,形成金字塔結構:第一層是志向,包括沖動、愿望、興趣、能力傾向、理想、世界觀和信念等;第二層是經驗,包括知識、技能、熟練和習慣等;第三層是反映,包括情緒、感覺、思考、體悟、感情、意志和記憶等;第四層是氣質,包括性別特質、年齡特質、病理學變化和身體變化等,理想信念處于人格結構的頂層。
抓孩子的學習沒錯,但要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么?這是孩子持續學習的動力。一個從小有理想、有追求、有格局的孩子,盡管在學習上可能暫時不優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釋放出強大的發展后勁。但家長也要注意,理想信念不是空中樓閣,要依據孩子的基礎和興趣特長而制定,如此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納,并愿意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