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分離焦慮還要堅持送幼兒園嗎(孩子上幼兒園沒有分離焦慮)
新學期開學半個月了,不少家長還在為幼兒園寶寶們的“分離焦慮”憂心,有的寶寶剛入園時很平靜,一段時間后卻開始抗拒入園,這該怎么辦?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譚小華介紹了一系列應對寶寶“分離焦慮”的思路和辦法。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兒童“分離焦慮”表現各不相同
開學半個月了,最近的幼兒園門口,常常可以看到各類寶寶:有“哭鬧型”的寶寶,用劇烈哭鬧來反抗入園;“黏人型”寶寶,乖乖入園后一直跟在老師身后,用各種方法開始要媽媽,吃不好也睡不好;“依賴型”寶寶,原本在幼兒園獨立的寶寶變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事都要老師幫忙;“緩慢型”寶寶,剛開學時一切正常,開學一段時間后,開始出現各種不適應學校的行為。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譚小華介紹,以上這幾種表現,其實都屬于兒童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兒童與熟悉的環境或與依戀對象分開時,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和行為。對于幼兒而言,分離焦慮多在幼兒園時期產生,3至5歲發生率最高。
當孩子出現了上述行為,家長應該如何應對?譚小華提醒,家長應在入園前幫助孩子做好準備,若孩子入園后仍產生分享焦慮,家長也不要慌張,學會正確的應對辦法,切忌講大道理、威脅恐嚇。
幫孩子做好生活、心理、社交準備
譚小華介紹,分離焦慮是大多數寶寶會遇到的問題,可能有以下四點原因:與主要養育者分離、缺乏同伴互動交往,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差異,自理能力差,難以短時間適應幼兒園生活;受父母焦慮情緒影響;自身屬于困難型、啟動緩慢型氣質,社會適應能力弱。
明確原因后,父母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心理準備,調整好自身心態,避免過分緊張焦慮,以積極輕松的心態引導孩子面對入園這件事。
具體來說,要提前告知孩子入園這件事,以繪本形式(如《幼兒園里我不哭》、《我想念你》、《湯姆上幼兒園》等)給孩子具體說明幼兒園的活動、游戲內容,并明確告知放學后會有家人來接。
平日生活中,一方面,要引導孩子擴大社交活動范圍,家庭中其他成員增加與孩子的互動,營造溫暖寬容的家庭氛圍,通過及時滿足母嬰分離后的情感需求,逐步延長分離時長,降低對媽媽的過度依戀。
另一方面,調整家庭作息時間,按照幼兒園規則、結合家庭、孩子情況,每日安排相對固定的活動,使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的時間安排;不宜過度包辦,在陪護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大小便、自己吃飯)、增加同齡孩子游戲機會,在人際互動中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建立規則秩序感。
同時,家長要學會調整自身心態,避免過度擔心焦慮,減少如送到幼兒園門口難分難舍、放學時問“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想媽媽、見不到媽媽你有沒有哭”等行為,積極與幼兒園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園情況,用樂觀的心態迎接孩子的成長之路。
入園后哭鬧怎么辦?適度安撫,不要吼叫、威脅
幼兒情緒具有外顯性、不穩定性的特點,當孩子處于極端不安、焦躁的情緒狀態時,會表現為哭鬧難以安撫甚至打人、尖叫等方式。
譚小華介紹,在孩子哭鬧時,家長需敏銳察覺孩子情緒狀態,在情緒反應升級到不可控的外化行為前,早發現不良情緒并予以安撫;
當哭鬧難以安撫時,家長首先明確孩子哭鬧誘因,遠離刺激源,適度安撫是關鍵,不要大呼小叫、講大道理(如“你長大了,要做一個勇敢的寶寶”)、威脅恐嚇(“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待孩子情緒穩定后,再送回園中;
家長還可以提前準備一些依戀物,如孩子喜歡的玩具、公仔等,讓孩子能夠得到情感撫慰;
另外,家長在平日可以帶領孩子閱讀《我的情緒小怪獸》、《小貓的情緒》、《我的感覺》等情緒繪本,幫助幼兒認識情緒,引導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反應過度、持續時間長,出現夜間頻繁哭鬧等行為,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干擾、影響生長發育時,需要及時預約“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門診”,進行專業系統的評估,如“年齡與發育進程問卷:社會-情緒(ASQ:SE-2)”篩查,聽取醫生專業建議,幫助寶寶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