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叛逆的孩子,父母最想解決的問題(面對孩子厭學、叛逆,父母該怎么辦)
朱翰墨是一個18歲高三學生,最近他和父母的關系非常緊張,陷入了冷暴力的狀態(tài)。父母和他講話,又不想搭理。不吃飯也不出門,一放學就我在臥室里。父母對他的表現(xiàn)非常不滿,從一開始的好言相勸,很快便失去耐心,責罵朱翰墨不懂事,最后見兒子沒有一絲悔改,朱翰墨的母親向朱翰墨哭訴自己的不容易。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jīng)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母親哭了一天,朱翰墨突然從沉默變得爆發(fā),和母親對罵起來,最后被父親一個巴掌打出家門。到底是什么事讓朱翰墨變成這樣叛逆?據(jù)朱翰墨交代,他最近幾年很討厭和父母相處,尤其是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父母的聊天讓他感到自己沒有被尊重。父母常常直接數(shù)落他的成績比較落后,腦子笨還不用功,長這么大個子也是浪費……這些話深深地刺傷了朱翰墨,讓他對父母不再親近。
真正讓朱翰墨覺得和父母不再相處的是,那天朱翰墨得知母親又一次在和親戚閑聊時說他的壞話,添油加醋地說他在學校的不良表現(xiàn),說自己做母親的不容易,而父親在旁邊也并沒有維護他。這些年,朱翰墨在親人朋友間的形象一直不太好,是個不知道心疼父母、不認真讀書、只知道打游戲的孩子。這對于18歲的朱翰墨來說,是一個很難邁過的坎。
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那么糟糕,他覺得有良心也有認真聽課,雖然讀書不是特別刻苦,但是是個正常的學生,本來應該很開心的青春,卻因為父母對待他的方式而充滿傷痕。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我意識和自尊心理,家長對待他們的方式要足夠尊重和愛護,而不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獲得親人朋友認可的工具。下面,彭勇華老師為大家提供一些家長教育青春期孩子的建議:
第一點,關注孩子心理變化,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的情緒非常不穩(wěn)定、情緒波動很大、有的時候覺得整個世界都以他為中心,有的時候又非常消極,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肯定,讓孩子有信心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青春期的孩子也很容易心煩氣躁,愛發(fā)脾氣,沒有耐心。如果家長之前暴力傾向比較嚴重,這個時期的孩子則也會表現(xiàn)出來。
第二點,關注孩子生理變化,避免孩子產(chǎn)生焦慮。這一階段青少年的身體發(fā)育很快,孩子們的個子都是在這個時期躥起來的,男孩子長出喉結、女孩子來月經(jīng)。開始有性的意識,由小學階段的同性需要轉向同性、異性都需要。對自己外貌特別在意,最早的性吸引都是從這個年齡階段開始的。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變化,對于青春痘、生理衛(wèi)生等問題要給予科學的認知引導,避免孩子產(chǎn)生焦慮,學習分心。
第三點,孩子大腦發(fā)育不成熟,容易情感壓倒理智,家長不要和孩子吵情緒架。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進入情緒的陷阱,家長如果教育不當會出現(xiàn)極端思想。這也是為什么離家出走吵架更多地發(fā)生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家長作為成年人,要拿出成年人的理智和原則,在是非問題上堅定而溫和地堅守原則,絕不讓步,但是不要和孩子吵情緒架,不要說帶有侮辱性的話重傷孩子。
第4點,在平時與孩子的溝通過程當中,家長應該充分的學會年輕,學會同理感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嘮叨,說教,指責,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透過發(fā)問的引導方式,透過發(fā)問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選擇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子孩子反而會逐漸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