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小孩不聽話怎么教育的方法(青春期不聽話該怎么辦)
“自從養了娃,每天像渡劫!”網上這句話簡直說到我們家長的心坎里了!特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焦慮、狂躁、抑郁、無助……這些詞我們居然都無師自通了,全是因為家里的寶貝狀況頻頻。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快-快-慢”三步法處理孩子不聽話的事件。
第一步“快”是指快速的自我降溫。
面對孩子不聽話的事,我常常說的一句話是“降低要求!”。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讀書已近十載,個頭已經竄起,但是內在還是個孩子。我們的要求和眼光往往來自于成人世界的歷練,孩子哪有經歷這些呢?當高標椎遇到小迷糊,家長的要求孩子多半是不能達標的。
比如,國慶七天假,你可能希望孩子一放學回家,定個學習計劃,先扎扎實實把作業做完再玩。結果看到的是頭一天玩游戲到十二點,第二天睡到中午自然醒。
你急不急?別的孩子可能利用假期在家刷題彎道超車呢!你的孩子磨磨蹭蹭難開工。
怎么辦?降低要求!
不論你是默念“親生的,親生的”,還是做深呼吸,總之快速的降低自己的焦慮,化解緊張氣氛,避免正確沖突。
冷靜些,我們才可以想招??!平和些,才不會被孩子幾句不耐煩懟出去。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會叛逆到,“我本來打算開始做作業的,你一說,我偏不寫了”的境地。
第二步“快”是指快速的接納和安撫情緒。
這個快我們要講究方法,共情是個萬用招數,共情的時候,千萬不要給予任何批評或過于正面的建議,適當表現出自己能力有限也是可以的。
比如,考試前孩子在摸魚,不好好復習。你要是提醒他,孩子會聽成是指責,他會抱怨道:“唉!我不想考試??!為什么老要考試啊!”
如果你一本一眼的告訴他:“考試啊,是為了檢驗這段時間你知識掌握的情況啊?!蹦阌X得孩子是不懂這個道理嗎?他很可能會回懟你:“你不用考試,你當然無所謂了!”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說法,附和道:“就是!就是!如果我是個學生,我也會煩啊,復習內容又多,還怕考不好。”
你再看看孩子的反應,他可能就愣住了,心想:“我媽怎么搶我的詞了?她這什么意思?”接著你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就像我上班,到年底考核就緊張啊!……”
這就是我們在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他的情緒流動起來,他才能冷靜的開啟思考模式。他下一句可能就是“我還是先看看錯題,在背背書吧。”
如果我們去講道理,其實是在評判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接納,他就會卡在那兒了,他只好用升級版的語言或是行動來表達他的不滿了。
第三步“慢”是指解決問題要慢。
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總是急于快點解決問題,好像這個事兒不馬上解決,孩子就會面對很大的危機,甚至誤入歧途終身遺憾似的。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愛讓我們容易產生預期性焦慮。解決問題這一步一定要慢,要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后,在摸清事情原由之后,再定制方案擇時進行的。
比如,有一個孩子在周末收假時拒絕上學,家長怎么也勸不動,說是因為不喜歡某某老師,當眾批評他,他覺得很沒面子,所以不想上學。你覺得家長該怎么做呢?
有的家長會說:“老師為什么批評你,不批評別人啊,肯定是你怎么怎么不好”,你看這是典型的未調查先實錘,像通過貶低打壓孩子讓孩子聽話。
有的家長會說:“老師批評你是為你好,班上這么多孩子,他單單盯著你,提醒你,說明老師重視你啊!”
這種回答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孩子可能變得更固執“我才不需要這種好呢!”,因為他沒有從家長的話里得到被體諒被尊重,他的情緒還是停留在當時的尷尬和憤怒中。
我們可以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共情他的感受,“??!這好不給面子啊!怎么能這樣?”,等孩子情緒平穩后,通過有技巧的提問了解當時的情況,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為什么挨批,你怎么做的等等。
然后分析給他聽:“你這科成績不好,這是你的問題,但是你肯定不會是誠心的學不好,對吧?但是發脾氣,且言語不當,那是老師的問題。需不需要我們去和老師溝通下?” 孩子一般都不會同意的,畢竟事出有因,而且孩子的描述往往會有單方面的夸大。
“那我們再看看老師發脾氣的原因,有沒有是我們可以改進,以后避免的?!薄?/p>
對于某些強烈的叛逆行為,比如離家出走、早戀,我們也可以遵循著“快-快-慢”的三步去處理問題。
比如一個女生想偷偷見網友,家長發現了,這時怎么辦?
第一步快速的自我降溫。把“這孩子怎么這么丟臉!”換成“親生的,這孩子像我,重感情!”、“都青春期了,不知道對異性有好感,豈不是有問題。還好還好說明生長正常?!敝灰虢禍兀阋欢茏龅?!生氣憤怒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
第二步快速接納孩子的情緒。“你不告訴我們肯定是怕我們擔心,也怕我們不同意?!薄澳闶且粋€重視承諾的孩子,答應了別人不想違約,對吧?”
青春期的孩子在內心把自己當成年人看,有時會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斷,做決定時有很強的自主意識,而且有很強的隱私意識,被發現要見網友,她會憤怒,會擔心家長的阻撓,也會隱隱有羞恥感。所以,我們要接納她的情緒,體諒她的糾結,不批判見網友的行為。
第三步解決問題。我們可以明確表達出不反對見網友的行為,再和孩子一起商討見陌生網友可能會遇到什么情況,如果遇到哪種情況,該做好什么樣的預案。也許談著談著,孩子就打消這個念頭。
同時,也需要冷靜思考這個行為背后的心理,去反思我們是不是和孩子的溝通太少,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所以她向外去尋找感情寄托,尋找認同感。
青春期是每個人成長中的必經之路,充斥著叛逆帶來的麻煩,但是它的盡頭是成長,是獨立。希望本文的建議對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