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孩子不聽話怎么管教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聽話,聰明伶俐,那么就應該掌握更多的管教力,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孩子自己可以一個人玩耍,并且讓他們有足夠的見識。
孩子三歲以后不聽話怎么辦?學會這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三歲孩子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叛逆”,他們在與父母交流的時候,總是以一種“敵對”的狀態去應付父母,即使是對待他們,也是“剛需”,
而且拒絕任何跟父母溝通交流,也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即便是父母主動找他們聊天,他們也是說“沒用”,
無論父母問什么都只回答“等到吃完飯再說”,
父母問起吃完飯之后,孩子就再也沒有說什么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父母所關注,他們是被迫接受父母的嘮叨。
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其實這也算是一種逆反心理,如果孩子總是接受父母的嘮叨,很有可能孩子會把這樣的心理作用帶到成年之后,成為父母的“累贅”。
★ 溝通無效,長期保持高壓教育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男孩郭春蘭說:“你們希望我的兒子像你們一樣努力學習,但我希望他將來有一天能像你們一樣,拿起工作的態度去學習,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聽到這里,主持人董卿竟然感動得淚流滿面。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并不是要求孩子要怎么努力,而是要求孩子要做到什么樣的榜樣,要做什么樣的人。
★ 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反省自身的行為,是不是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打游戲,甚至有些游戲就會通過視頻、游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孩子的面前,父母要做一個好榜樣,多陪孩子聊天、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交友情況,讓孩子知道你的行為對他產生多大的影響。
★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為什么非要讓孩子這么做不可。如果父母能給孩子制定規則,孩子就會明白自己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事情,養成良好的習慣。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教會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為今后良好習慣奠定基礎,讓孩子有良好的基礎。
1. 樹立規則意識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孩子的行為有明顯的反常現象,父母要及時制止,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并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比如,孩子在公共場合喜歡亂扔垃圾,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為,要遵守公共秩序。
之后,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亂扔垃圾的壞處,當孩子形成習慣后,都會受到這種教育引導。
2. 要在平時多跟孩子交流,和孩子講清楚扔垃圾是不正確的行為,同時還要告訴孩子亂扔垃圾的壞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3. 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所作所為,都會對孩子起到影響,父母的行為習慣往往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自律也會影響到孩子的一舉一動,如果父母有同樣的壞習慣,那么孩子也會有樣的效仿父母的行為。
就如同《少年說》中所說:“孩子永遠都是你的孩子,但永遠不會說謊。”
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在平時多加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會成為家長所期待的樣子,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自己的付出。
4. 向孩子“示弱”
在很多家長眼里,孩子是非常獨立的,他們總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父母無所不能的一面,這種狀態,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作為父母,不妨不要把工作中的壓力和焦慮轉嫁給孩子,應該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給孩子展現自己個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