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脾氣,每天都要吼孩子怎么辦(對孩子如何控制情緒不吼叫)
因為養育孩子,父母變成了“習得性無助”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上海的劉女士因為與兒子發生沖突,一氣之下選擇跳河。等被救生員救起來的時候,她竟然說:“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而類似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有媽媽因為孩子不好好學習,拖著孩子走進大海,想要“嚇唬嚇唬”孩子;還有爸爸因為孩子不認真學習,用衣服掛抽打孩子,最終導致孩子不治身亡。
每每出現這樣的新聞,很多人就指責父母情緒不穩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同樣作為父母,我卻從這樣的新聞背后感受到了深深地無奈,但凡有更好的辦法,誰會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誰又會帶著孩子去跳海呢?
面對孩子的行為,父母成為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林格曼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他用一只狗作為被試,完成了一項經典實驗。一開始,塞林格曼將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對狗進行電擊。
反復實驗幾次之后,塞林格曼將籠子門打開,此時蜂音器響起,狗狗并沒有像預想的那樣奪門而出,非但沒有逃走反而還沒有被點擊,它就先倒在地上開始顫抖。明明可以逃避點擊,但是狗狗卻在等待痛苦的來臨。
而這也就是習得性無助的核心觀念。本來可以采取更積極的行為來避免痛苦,但是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從而消極應對。
很多人都覺得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我們來教育、批評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的也應該是孩子。
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的內心卻未必像表現出來得那么強大。反復教孩子,孩子卻總也不會,說好了要認真學習,但是只要坐在書桌前,就東張西望。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聽話,一次又一次地做不到,會讓父母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久而久之,父母就會從覺得孩子有問題轉移到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是自己不行。
于是,在習得性無助的驅使下,父母會出現很多錯誤的應對方式。
注意!父母常用的三種應對模式可能是錯誤的!
給孩子講了很多遍的內容,一轉身就忘了;說好了要認真檢查,結果一考試就馬馬虎虎。這些事情在反復發生過很多次之后,就會“升級”成為父母生活中的刺激事件。
而面對這些負性刺激,父母常見的回應模式有哪些呢?
第一種,回避模式。
之前,有一則新聞,爸爸陪著孩子寫作業,結果氣出了心梗。最后,爸爸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順其自然吧,畢竟活著最重要。
“陪孩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么的就順其自然吧”。
有些父母一直對孩子都是佛系,但是畢竟這樣的父母是少數。很多對待孩子佛系,是因為不得不佛系。這種類型的父母并非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也不是不想解決問題,更多的情況是感到無能為力。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時,選擇逃避是他們處理問題的一種方式。
“就順其自然吧,慢慢長大自然就會了,沒必要現在就非得會“。他們會選擇自我安慰,反正孩子早晚都是會的,沒有必要現在就追求一定要有個好結果。
第二種,斗爭模式。
“今天必須把這道題做會,做不會咱就不睡覺,我陪你一起,你幾點睡我就幾點睡”。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父母往往會“以暴制暴”。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力量是比較弱小,父母罵一句打一下,都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可是,這卻不是長久之計。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批評訓斥,孩子就會離家出走,要是父母動手的話,孩子氣急的時候,還會還手。從孩子也會出手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輸了”。
第三種,麻木模式。
“算了吧,就這樣吧,這孩子就是這樣的,以后沒啥出息了,放棄了“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家長,孩子經常打游戲,最后有了網癮。一次一次全說不成,就變成了打罵,甚至將孩子五花大綁綁在床上。最后還是不行,就送進了那些所謂能夠戒除網癮的學校,然后就再也不管了。
每當有人提起孩子,這些父母就顯得很麻木,因為痛苦,他們甚至從心里解除了與孩子的關系,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就當沒生過這個孩子”。
可是,從這樣的話里,我們卻能感受到深深的無奈。
我們都知道,這三種模式都不是有效的應對方式,因為孩子的問題并不會因此而解決,而父母的負面情緒也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會因為回避、斗爭與麻木這樣的消極對抗模式,讓自己變得更加郁悶,最終壓抑不住,就像火山噴發一樣,傷害了自己,傷害了孩子。
于是,每一次面對孩子,父母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親生的,是親生的”。
難道除此以外,父母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父母究竟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呢?
ACT療法英文全稱是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也叫做接納承諾療法,這種療法是美國內華達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海耶斯及其同事在20世紀末建立的。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用到。
ACT療法倡導的核心觀念就是,當你感到痛苦時,不要一味地與痛苦進行斗爭,而是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只有真的接受之后,才會更容易找到生命的價值。
這種療法的觀念也是適合與父母在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深受孩子問題的困擾,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父母將這些問題想得太過于嚴重,覺得一個小問題處理不好,孩子的一生對會因此走上下坡路。
所以,即便我們都知道面對孩子要平和,但是卻還是產生了強烈焦慮的原因。在影響了自己的同時,也傷害了孩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就來看看如何在教育過程中使用ACT療法,解救父母,解救孩子。
第一步,接納痛苦。
遇到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一定就面對和接納。只有面對和接納,才有改變的可能。如果我們一味地拒絕,只會因為拒絕而喪失了了解的機會。
孩子不愿意寫作業,是不是因為被老師批評后不敢寫作業,怕寫得不好反而會惹老師生氣?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因為父母總是噓寒問暖,讓孩子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之后又被打破?
孩子不愿意和別人主動打招呼,是不是因為覺得不好意思,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優秀,父母會更生氣?
孩子身上確實會從出現很多問題,但是,每個問題背后都有它存在的原因,父母只有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才有可能找到原因,之后對癥下藥,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
第二步,擴大背景。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注意力常常就只放在自己家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想當然”。
我家孩子怎么還不會走路呢?
我家孩子怎么就坐不住凳子呢?
我家孩子怎么就馬馬虎虎呢?
這樣下去,我家孩子是不是就沒有出息了啊?
面對這樣的問題,其實父母完成可以從橫向、縱向兩個角度來重新思考。
從橫向的角度來說,你家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也許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特征,而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或是錯誤。
比如,孩子剛上小學,老師總是批評孩子,說孩子坐不住凳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但是,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好動就是一個主要的特征。如果你打聽一下,就會發現班級里有很多孩子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男孩子。活潑好動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特征,我們怎么可以要求孩子逆著特征成長呢?
而且,換個角度來說,進入小學,除了讓孩子學習知識,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逐步規范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想一下,自己剛上小學的時候,就像現在開會一樣,一動不動,領導講多久就能讓自己全神貫注地挺多久嗎?有的人現在都做不到,更別說小孩子了。
從縱向的角度來說,我們也要去思考,目前出現的問題真的就會影響孩子一生嗎?也許有一些問題會,但是很多問題并不會。比如,孩子現在算數很慢,講了好幾遍都聽不懂。
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孩子一年兩年之后,你還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問題嗎?有有些常識性的內容孩子慢慢就一定能學會,而且可以做到熟練應用。這與孩子的智力、認知、思維的發展都有關系,所以,父母不必要在現在就開始憂慮未來,我們只需要耐心澆灌,之后靜待花開。
第三步,積極賦義。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是絕對的好,或是不好。父母完成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那些你目前覺得無法接受的事情。
就像是孩子活潑好動這件事兒,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好像是壞事兒,孩子無法專心致志地鉆研。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孩子似乎更有運動天賦,身體素質都不錯;他們也特別容易結識好朋友,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面對大場面,他們好像也不怎么怯場,總是能夠很好地展示自己。
這樣的孩子不好嗎?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很認真細膩;性格外向的孩子,往往更加堅強勇敢;不愛交際的孩子,往往更善于獨處;不愛妥協的孩子,往往更加獨立自主。
就像是心理學中有一種解離狀態,就是情緒與當下的情境是脫節的。有的人在出現自殺或是自傷行為的時候,就是處于解離狀態,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目前在做什么。
如此看來,解離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但是換個角度來說,當我們遇到了非常危險或是對我們傷害非常大的場景時,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他們才成為了獨特的自己,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獨特,讓他們有一天會閃閃發亮。
第四步,化冰為水。
冰與水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狀態不同。冰是固態的,而水是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父母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應該像水一樣,打破頭腦中僵化的概念。不要一成不變地看待孩子的問題,更不要因此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我們可以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出現的每一個問題。
也許這些問題反映了孩子目前的狀態,我們需要引導;也許這些問題在未來會自動消失,我們可以忽略;也許這些問題處理好了,可以給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可以利用。
教育孩子不容易,陪伴孩子成長更不容易,對于父母來說,從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們就需要用更多的耐心與細心來與孩子相處,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