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親子關系勝過“孩子聽話”

當今時代進步飛速,兩代人之間從信息、審美到表達方式、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接觸的東西可謂千差萬別,代際沖突也越來越劇烈。
好的親子關系此刻就尤顯珍貴,怎樣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成為每位家長都需要思考的一件事。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這是家長們經常說的一句話。
我媽就經常對我這么說。
每當我和她抱怨人生遭遇過的困境和反思曾經付出的代價時,她就總結:都是因為你不聽話。
這話讓我覺得既扎心又覺得好像哪里不對。
于是我開啟反思模式,開始思考我是從什么時候什么事情變得“不聽話”的:我是天生不聽話,從一出生就這么不聽話的嗎?
讓我喝奶我不喝,讓我睡覺我不睡,讓我上學我不上,讓我……
仔細想想,好像我也沒有那么“不聽話”。
那問題出在哪兒?
就拿“不聽話”這簡單的三個字,對照到我和我媽的親子關系之中,問題似乎就清楚多了:誰和誰之間?誰聽誰的?為什么要聽?怎么聽?聽哪些不聽哪些?啥時聽啥時不聽?聽完之后怎么去做?
歸根結底,這是個親子關系問題。

#01
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做法,很多時候都只是期望于簡單的說理就能讓孩子明白,再不行就打罵。如果教育孩子可以僅僅通過講道理來完成,所有人都能教好孩子。

身邊就有這樣一件事:朋友家四年級的女孩皮得很,大家都說她個性像個男孩,在校總是闖禍。一年級下學期期末,老師給出的評語中竟然沒有一句肯定,全是批評。
孩子很失落,回到家飯也不吃,哭著問:“媽媽,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
那天晚上,她媽失眠了,老師的評語讓她看了也覺得終生難忘。
她知道受批評的女兒自信受到了打擊,甚至已經開始懷疑自己了!但她又想到學校是孩子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家長本事再大也不可能代替老師。
現在,應該怎么辦?

她連夜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不是寫給老師,而是寫給自己的女兒:
孩子,你見過磨刀嗎?
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很疼,可是他沒有發出一點聲音,因為他知道只有經過這樣的磨礪,他才能變成一把好刀、快刀。
你想變成這樣一把好刀嗎?那就要經歷磨礪!
你睡覺之后,媽媽已經和老師通過電話了,老師說,今天的評語就是磨刀石,要讓你去接受反復的磨礪。
當你把評語上的缺點改正之后,你就會是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刀了。
她媽媽用這封信把老師在女兒心目中的形象挽救了回來。
后來,她又和女兒談了很多,幫她重塑了對自己的認識,女兒還給自己寫了很多中肯的“評語”。
這件事到今天她媽媽還是非常后怕,孩子不會從她不喜歡的老師那里學到任何東西,如果當時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結果會怎么樣?
仔細想想,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能夠做出像朋友這樣的舉動嗎?
我們是不是很有可能,也會像自己的家長一樣去對待自己的孩子:要求他們聽話,聽老師的話,聽我們的話?
這種要求本身就暗含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我比你牛,你得聽我的。
這件事里的媽媽沒這么做,她首先尊重了自己孩子的個性,把自己放到了孩子的位置,去感同身受。
同時她也很務實地尊重了老師的感受。
在孩子與老師(或者說現實世界)之間,她沒有強調任何一方“要聽話”,她在雙方之間架了一座橋。
同時,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她也說出了自己想對女兒說的話:去經歷磨礪吧,孩子。
女兒也在不知不覺間“聽”了進去。
尊重和平等,是一切好的親子關系的基礎,而且這不能只是一個口頭存在的觀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放下身段去做,去身體力行,這并不容易。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指出,“依戀”是嬰兒的生理需要,是人類的本能行為。
孩子需要保護時,依戀的本能就讓他們對你尋求幫助,這時候,適當的幫助比要求他們“聽話”重要。因為你要求他聽的話,常常過于理性,而這種理性,不是語言可以灌輸的,往往最后是經歷賦予的。
孩子都會聽你的話,陪伴他們經歷即可。
#02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個體發展的根本力量,對于孩子日后的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反之,親子關系不好或缺失,則會使孩子從小就陷于發展的劣勢。這些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什么是好的關系?
“好的關系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
“好的關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勝過許多所謂的教育。”
沒有好的關系就沒有好的教育。

糖果是一位3歲4個月的小朋友,她有著這個年齡段所有小朋友擁有的情緒狀態,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語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的突如其來的怪情緒。于是,最愛寶貝的媽媽左思右想,有了一個好主意。
“砰”門被猛地打開,糖果怒氣沖沖地闖了進來…媽媽說:“寶貝,媽媽看得出你現在很生氣,你想說說怎么了嗎?”“不,就不,我不要。”媽媽伸開雙臂:“過來,媽媽抱抱!”糖果躲進媽媽的懷里。媽媽什么也沒說,只是抱著糖果輕輕拍著這位發脾氣的小姑娘。
媽媽左思右想,有了一個好主意……媽媽帶著糖果來到書房,準備好紙和繪畫筆,開始創作一個屬于糖果自己的“情緒臉譜圖”。糖果很認真地在紙上涂色,媽媽在糖果身邊創作圖譜。媽媽說:“你可以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把這張臉譜貼起來,當你有情緒的時候可以來到這里冷靜一下,也可以告訴媽媽你選擇哪一張臉譜。如果你愿意可以告訴我發生了什么。發脾氣、傷害自己、損壞東西都是不好的。”
“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吧?這個地方只屬于糖果自己。”糖果說:“就叫冷靜太空吧!” 有了自己的“冷靜太空”,糖果似乎不再那么生氣,她告訴了媽媽她是怎樣摔倒并弄臟了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熊“布布”。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媽媽沒有指責和制止,而是用親切的詢問和擁抱,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是被重視、被接納、被理解的,進而使情緒得以宣泄、安撫和轉化。
在日常生活里,相信大部分父母都遇到過孩子突如其來的怪情緒,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孩子真實內心的表現,無所謂對錯。
但大多數父母可能還是喜歡理性說教,希望孩子們“聽話”。
如果我們都能像糖果媽媽一樣對孩子的怪情緒做出合理的引導,這其實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很好的契機。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好的親子關系就像打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當一些重要的人生選擇來臨時,比如升學、高考、戀愛、擇業、婚姻……他會愿意聽你的話嗎?
很難。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
兒童會以父母在婚姻中的交往行為作為榜樣,把習得的行為帶入到親子交往或家庭之外的交往中,從而引發親子沖突或同伴沖突。
兒童時期的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與人交往的模式,表達愛和感受愛的能力,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親子關系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成為充滿愛與能量的人。

“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得刺”。
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謹記:好的親子關系,勝過好的教育。
END

Q: 你們是誰?
A: 我們是云南研學營,作為一家專業的研學教育平臺,我們是春城晚報小記者

平臺獨家合作伙伴。我們致力于為家庭、學校和機構提供專業而優質的研學教育服務。同時我們關注孩子身心成長和綜合素養,努力將親情關系與家庭教育融入到品質研學活動中。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