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寶寶逆反期的表現和應對方法(三歲小孩逆反期)
很多家長在翻看寶寶小時候的照片時,總會感嘆寶寶的變化之大。俗話說:女大十八變。這其實說的不僅是容貌上的變化,還包括性格上的變化。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這樣的變化并不能完全以好或壞來定義,畢竟很多寶寶本來很頑皮,但是長大后反而是謙謙君子或者文靜的小公主;而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聽話,長大后卻會變得非常有主見。
當然了,正所謂“三歲看老”,也有許多孩子的性格并沒有太大變化。不過,這可不是說孩子的性格像一條直線毫無波動,在孩子“叛逆期”的時候,性格會變得非常暴躁沖動哦。
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沒有養孩子經驗的人可能會認為,只有孩子到了青春期才會開始叛逆。其實這可是大錯特錯了,早在寶寶三歲左右的時候,已經給爸爸媽媽“上一課”了。
“糟心的3歲”到底是什么樣?
現如今,皮皮的家里可謂是“雞飛狗跳”的,經常傳來家長的怒吼和皮皮的尖叫,一會的功夫又變成摔打的聲音和刺耳的哭聲,皮爸皮媽都被家里的“小祖宗”折磨得心力交瘁。
雖然有“皮皮”的名字,但是嬰兒時代的皮皮一點都不“皮”,是典型的“低需求寶寶”,幾乎不花費皮爸皮媽太多精力。
但一路順風順水地到了三歲,皮皮好像“覺醒”了。小家伙先是學會了頂嘴,讓他坐著吃飯他偏要蹲著吃,讓他躺下睡覺他就一定要在沙發上玩,一邊玩還一邊挑釁的蹦跶,把皮媽氣得牙根發癢。
后來皮皮更過分了。有一次皮媽讓皮皮把玩具收起來,皮皮磨磨蹭蹭不動手,皮媽就說了他兩句。這可捅了馬蜂窩,皮皮沖著媽媽開始大喊大叫,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
皮爸回家后,看著扔了一地的玩具和在沙發上流眼淚的皮媽,馬上就明白發生了什么。他把在屋里生悶氣的皮皮叫出來,嚴肅的進行了“男子漢”的談話。
最終皮皮去跟媽媽道歉了,皮媽當然也不忍心責怪孩子。可是乖巧的皮皮為什么突然會變得這么暴躁呢?皮爸又是用什么方法安撫住皮皮的呢?
小寶寶到了3歲左右,普遍都會經歷“第一個逆反期”
其實,皮皮是進入到了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逆反期”。我們都知道,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而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期,正是在他們三歲左右的時候。
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會開始“反抗”爸爸媽媽的安排,這種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孩子正常發展的標志,家長們應該感到高興。
那么既然家長們都松了一口氣,我們就要來看看這種情況出現的信號以及合適的應對方法。畢竟,如果任由孩子叛逆,將來可要費心思了。
當寶寶進入3歲逆反期后,大多都會發出信號,作為家長要記得妥善應對
【信號一】:跟爸爸媽媽頂嘴
小時候的寶寶大多是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爸爸媽媽說的各種要求寶寶都會言聽計從,可是進入到“叛逆期”的小棉襖卻有了“漏風”的趨勢。
寶寶們說得最多的話開始變成了:“不!”不管是今天穿什么顏色的衣服,還是玩什么玩具,寶寶都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還會拒絕爸爸媽媽的幫助。
不僅如此,雖然很多小朋友的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但是卻學會了頂嘴。經常會詞不達意、顛三倒四的和爸爸媽媽“吵架”,讓人哭笑不得。
【信號二】:家長讓往東,孩子非要往西
孩子沒有進入到幼兒園的時候,生活的各種常識都是由父母教育,教育他們如何規避危險,如何自理生活,如何解決一些小問題。孩子們一般也會很配合父母,可是叛逆期的孩子就會讓爸爸媽媽很頭疼了。
無他,寶寶們明顯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明明知道這么做是錯的,偏要和爸爸媽媽對著干。讓他離電視遠一些,他偏要站到電視的前面;對他說“要好好聽話”,他偏要大喊:“我是壞孩子!我不聽話!”雖說童言無忌,也會讓家長們非常憤怒。
【信號三】:情緒總是突然就變得暴躁起來
還有的孩子本來性格非常可愛,莫名其妙的就會變得非常暴躁。就像上文提到的皮皮,本來乖巧懂事的孩子沖著自己大喊大叫,相信很多媽媽都會像皮媽一樣忍不住眼淚吧。
但是,這樣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可能上一秒還是非常暴躁,一臉憤怒的孩子,下一秒又開始變得笑顏如花,讓家長們氣也不是,不氣也不是。
說了這么多,家長們快來“對號入座”一下,觀察自己的寶寶是不是已經有了這樣的端倪。那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又有什么樣的錦囊妙計呢?
在這個過程中,寶媽們記得掌握好交流套路
其實,像皮爸那樣“男子漢”的交流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寶寶暴躁的情緒很容易感染到家長,造成最后“一地雞毛”的后果。
那么這個時候,家長們如果可以從情緒中抽身出來,平穩自己的心態,情況自然會不一樣。家長平靜的情緒是寶寶最好的“安撫劑”,可以讓寶寶也安靜下來。
接下來,就是引導性的交談了。家長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選擇,而是根據事實,跟孩子心平氣和的進行分析,教導他們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大喊大叫。
家長們平時也要尊重孩子們,給予他們適當的選擇權,讓他們給自己“做主”。他們的選擇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讓他們開心的。就算是會吃一點小虧,可以讓孩子們“吃一塹,長一智”,也是非常值得的。
寫到了最后面: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可能當時讓家長抓狂的問題,過后再看就會云淡風輕。
所以在育兒這條道路上不僅僅是孩子們在成長,家長們也同樣在成長。
因此當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小問題時,我們第一時間要平靜自己的心態,正確地引導孩子,和孩子共同進步,一起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