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網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3月31日訊(全媒體記者 匡春林 通訊員 張瀟)“我害怕感染新冠病毒,也害怕隔離?!薄耙幌氲礁呖季鸵獊砹耍揖徒箲]得睡不著。”……雨季綿延的星城深夜,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心理熱線電話此起彼伏,不少學生和家長在這里吐露心聲、尋求支持。
“別怕,我們一直都在你們身邊!”近日,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開通24小時電話咨詢,由中心的3位心理咨詢師和17名學校專職心理老師組成的心理輔導雷鋒志愿者專業心理輔導團隊,在疫情期間不間斷為來電學生和家長提供心理援助。記者梳理連日來的來電咨詢問題發現,當下,困擾學生和家長的常見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因疫情防控導致的應激反應、居家學習導致的親子關系緊張和隔離中的家庭關系變化等問題。
學生:我害怕得不敢上學
專家:正確面對疫情防控產生的應激反應
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開通24小時電話咨詢,組建心理輔導雷鋒志愿者專業心理輔導團隊為學生、家長紓解煩憂。長沙晚報通訊員 曾令儀 攝
典型現象
“聽說有學校出現疫情了,我害怕得不敢上學,總擔心去學校的話會不會感染?”
“突然被隔離了,我的學習資料都留在學校了,馬上要高考了,我該怎么辦?”
來電數據
在來電咨詢中,由于疫情防控導致的應激反應最為突出,占到總咨詢量的四成以上。其中,學生的常見反應是恐慌和焦慮,家長的常見反應主要分為擔憂疫情影響孩子學業成績和情緒。
專家建議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出現焦慮和緊張等應激反應是正常的表現。但過度焦慮則會干擾我們的正常生活,處理不當容易對身心產生負面影響?!遍L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心理輔導雷鋒志愿者梁珊說。
她建議,對學生來說,學會正確認知很重要?!霸诿鎸σ咔楹头饪禺a生恐懼心態時,要認識到封控是為了保護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而采取暫時管理措施,明白疫情也是對于自我抗挫折能力的一種磨練,多關注主流權威媒體的報道,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p>
“家長要始終保持冷靜和理智?!彼赋?,處于緊張學業中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而影響其學習效果,家長要告訴孩子一切都在可控中,多關心鼓勵孩子,及時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學校也要加強解釋和指導,及時在家長中宣講當前疫情防控政策,及時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讓停課不停學落到實處。
家長:孩子上網課不好好聽課怎么辦
專家:正確面對居家學習中出現的親子關系緊張問題
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開通24小時電話咨詢,組建心理輔導雷鋒志愿者專業心理輔導團隊為學生、家長紓解煩憂。長沙晚報通訊員 曾令儀 攝
典型現象
“我的孩子借著上網課的名義天天手機不離手,我忙了一天回到家,一看到他玩手機,就氣不打一處來?!?/p>
“孩子在家上網課老是走神,喜歡拿鼠標點同學評論,我既生氣又自責,是不是沒有教育好孩子才讓他這樣。”
來電數據
在來電咨詢中,居家學習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有超過兩成的電話咨詢此類問題。其中,家長的反應主要擔心居家學習效果不好,以及在家孩子自控能力差等問題,而學生則多是表現為對居家學習的不適應以及對家長監督、嘮叨的厭煩。
專家建議
“在居家學習期間,由于學習環境的轉化和扮演角色的多重化,家長和孩子都容易產生一些情緒問題。而這些不良的情緒再加上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引發親子關系危機。”梁珊建議,這個時候更需要家長和孩子各自做出相應的調整。
她說,作為孩子,首先要嚴格按照學校的作息時間,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和父母一起規劃好每一天的學習和生活。其次,可以通過在專門的房間聽課等有儀式感的行為調整學習狀態。下網課后以線上的方式和朋友、同學主動聯系,保持樂觀心態。
“作為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愛意?!彼赋?,在和孩子溝通交流時,對于孩子在家使用手機的問題,家長要提前和孩子達成手機使用協議,家長也盡量要做到少看手機、多讀書,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活動或者游戲,比如一起開展家庭清潔、照顧老人等,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學生:隔離讓我焦慮恐慌
專家:從自己身上尋找“能量源”
典型現象
“集中隔離的生活讓我時常處在焦慮恐慌的邊緣,我的情緒常常莫名低落。”
“父母的每一次詢問都像一種斥責,我覺得他們不懂我,只有在游戲里才能找到自己。”
來電數據
在來電、網絡咨詢的案例中,有四成左右的咨詢來自處于集中或居家隔離的學生和家庭。處于集中隔離的這部分學生無法積極應對隔離后的自主學習,甚至因焦慮出現失眠等情況。而處于居家隔離學習的家庭,家長與學生間的矛盾正日益凸顯。
專家建議
北大博雅客座教授、長沙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保護中心專家庫專家鐘亮紅博士說,無論是處于集中隔離,還是處于居家隔離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建立并運用自身力量給予自己能量,從認知、行為、情緒幾個層面入手,讓他們穩穩握住自己情緒的“遙控器”。
“居家隔離的學生家庭凸顯的矛盾,往往不是來自于學生和家長對于疫情的恐懼,而來自于家長疫情之下負面情緒的轉移,提醒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急需提升相關素養。”鐘亮紅分析,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時,缺少邊界意識,喜歡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的問題,無法理性分辨孩子的負面情緒,總是喜歡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和隱私進行過多的干預,在疫情之下的居家隔離中,這種矛盾很容易集中爆發。
她建議,對于身處隔離期間的孩子,改善他們的情緒需要學生、家長、老師多方的努力。對家長、老師來說,要學會同理式傾聽、實事求是地肯定,要穩定自我情緒,為孩子做出積極示范。特別是孩子處在居家隔離中時,家長要避免出現破壞親子關系的言行,用正向積極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帶著尊重與平等心和孩子互動,避免因親子沖突帶給孩子負向情緒體驗而不得不尋求如游戲等去消化情緒。對學生來說,如果出現抑郁、焦慮、害怕等情緒,要勇敢尋求專業協助,平時可通過“空椅技術”與情緒中的自己對話、與假想中的“新冠病毒”對話,或是通過“寫給未來的自己的一封信”“未來的自己給身處困惑中的自己的一封信”等方式,帶入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緒感受,運用自己特別是未來的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助力自己走出目前的情緒低谷。
本文來自【長沙晚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