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賢文,誨如諄諄。
過去的好文章,就像諄諄的教誨。
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集韻兩個字是什么意思,一直懵懵懂懂,沒弄明白在講什么。
理解一,《集韻》就像《新華字典》能增長知識,拓寬視野,要多看多記。
理解二,接前句。過去的好文章,集合了和諧悅耳的韻字,能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廣博見識,要多看多聽。這種理解更符合現實。經典的書籍常讀常新。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觀察今天適宜以古代為鏡子,因為沒有古時候就沒有今天。今天是昨天的延續。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歷史經驗值得汲取。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卻常常驚人的相似。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這句話看似簡單,要做到卻很難。
知彼的人很多,知己的人很少。看清自己需要自省的勇氣和能力。對別人橫挑鼻子豎挑眼,指指點點,既容易又簡單。
知道自己怎么想的,是什么樣的感覺,才能推己及人,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也就是將自己的心類比別人的心。
能做到將心比心的人很少,因為需要換位思考。屁股要坐在別人的位置上去思考問題是很難的,因為人是自私的。自己對外界事物的感知感受來源于眼耳鼻舌身。觸覺聽覺視覺自然而然要將外界信息傳遞到大腦神經中樞。大腦會自然而然地相應地做出反應。
將心比心,則是憑空感知感受別人的感覺。其結果和自己通過眼耳鼻舌身的感知感受感覺必然有很大差異。
將心比心,替別人考慮,需要動用自己的感官功能,勞神費力,這實際上是一種身心付出,潛意識里一般人是不會愿意的,也就不會主動去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酒遇到知心朋友才飲,飲酒也才有意思。現在大多是酒逢領導飲,酒逢工作飲,酒逢錢財飲,酒逢生意飲,酒逢美色飲。酒不再是交友交心的工具,酒變成了權錢色的媒介。酒是權中媒,酒是錢中媒,酒是色中媒。
詩一直都是向會人吟,因為詩有門檻,你吟向不會詩,不懂詩的人,就是對牛彈琴。在你看來無聊無趣,對別人而言,反而是噪音。向不會詩的人吟詩無疑是雙輸的結局,你不情愿,他不樂意。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時候想找個人說說心里話,打開通訊錄,電話一大堆,熟識的有同事同學親戚朋友,不太熟識的有一面之交,酒桌之友,旅途之伴。自己真正想撥通電話的難有一個。認識的人很多,懂我心者寥寥無幾。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相遇在一起就好像剛剛認識的時候,一直到老始終沒有相互怨恨的心。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有距離才能讓各自的空間不受侵犯,彼此也才有閃展騰挪的余地。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之間更是遠香近臭。特別是農村兄弟之間,關系融洽的不是太多,往往因為宅基地,田邊地角,父母寵溺,引發利益糾紛;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不在一個地方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因為見面機會不多,相處時間也少,反而倍感親切。
人與人之間走的太近,有時候是一種災難。
適當的距離感產生朦朧美,有助于親戚朋友之間關系的融洽和維系。
(細品《增廣賢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