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心理系列
這個主題很好地概括了“抑郁、生病、自殺、控制、自殘、焦慮”等心理健康的系列疾病。如果人一生中會有以上兩項身心問題,要是身邊的人都有這樣的情緒和精神上的問題,我們如何更好地幫助他們、引導他們,盡快回到我們的生存軌跡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視頻: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一個孩子一看到醫生就害怕,覺得醫生是個壞人。這個時候,醫生就會告訴孩子,不行,一定要去精神病院,并說我們要去學習一些專業的語言和心理學知識,要堅持下去。
后來,孩子真的去學習了,而且變得越來越好了,這種“假裝學習”的心理游戲,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這種“假裝學習”的心理游戲,能讓孩子的心跟著自己的步伐一起前進。
所以,“假裝學習”也是一種心理游戲,它是在孩子每次學習前,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重視和支持,讓孩子有動力去努力學習,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家長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之前我們看過一個案例,一位媽媽帶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去超市買了很多的零食,可是孩子就是不愛吃,她對孩子說:“你這個小朋友怎么這么不聽話呢?”孩子說:“這個小朋友是我的好朋友,我會好好和他玩,因為我是你的好朋友。”于是媽媽當成了孩子的好朋友,然后,媽媽開始認真的教孩子認字,在孩子的要求下,給孩子買了很多的繪本故事書。
媽媽說:“這是你的好朋友嗎?媽媽覺得這個小朋友挺不錯的,你覺得媽媽的發音不標準,媽媽覺得你看這本書應該怎么做呢?”
孩子很開心的說:“媽媽這個點我可以和媽媽說一說,我可以讓媽媽給我講一下嗎?”
媽媽就和孩子進行了溝通:“小朋友,你是想讓媽媽和你一起玩沙子呢?還是想讓媽媽給你講講,你覺得怎么樣?”
孩子想了想說:“我就去和他們說,不要打我,我不想和他們吵架,我想和他們一起玩。”
媽媽說:“媽媽覺得這個游戲很好玩兒,不過媽媽覺得你在這方面表現很棒,下次也可以先和他們說一說。”
孩子很爽快的答應了。
那天晚上媽媽跟孩子商量了一下,先和孩子一起制定了規則,比如今天的游戲時間到此為止,如果孩子做到了,可以再玩3~5分鐘,但是每天只能玩5分鐘。
孩子同意了,雖然臉上還有不快,但是看得出來孩子很開心,所以她答應了孩子,但是執行不了,只好同意了。
到了第2個小時,孩子玩了5個小時后,還是沒有把作業做完,她的媽媽有點擔心,擔心孩子這樣玩手機會不會影響學習。
她沒有發脾氣,而是很平靜的坐在他的旁邊看著他。
過了一會兒,孩子說,“媽媽,我好像確實是沒辦法了,你就給我用手機吧。”
媽媽同意了孩子的請求,但是她也沒有給孩子手機。
等孩子寫完作業,拿走了手機,孩子沒有交給媽媽,媽媽也不放心,于是她就和孩子說,“你可以用你的手機去找找點別的事做。”
孩子一開始并不愿意配合,但是在媽媽不放心的前提下,孩子配合了。
這位媽媽說了這么一句話:
孩子你沒有選擇你自己的人生,你只能選擇自己的人生。
對于孩子來說,目前的努力是徒勞無功的,他的人生已經被父母安排好了。
小朋友現在已經上大學了,這次放假就會把他完完全全推給他。
讓他自己去感受一下沒有自己的人生,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圈子。
他會認為,自己有的路要自己走,有的人生,自己會去拼搏,會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
如果父母肯不愿看孩子陷入痛苦,就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幫他完成,如果讓他自己去面對,讓他自己去摸索,他就會做出自己的人生。
—— 黃靜潔
愛孩子,但給孩子金山銀山,都是徒勞無功。
就像給孩子金山銀山,也不能讓孩子成為黃雨桐花。
所以,只有父母做出榜樣,孩子才會有話,才有動力。
來源: 三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