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毛病多怎樣改正(小孩子存在的各種問題)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今天上網瀏覽信息,看到一位經常關注的博主發言,還挺感慨的。
他是一位自然科普類博主,科普群體除了成年人,還有孩子。于是他成了很多孩子的“偶像”,包括我家喜愛昆蟲的娃。
家長詢問他說,厭學又有些抑郁的孩子一直視他為偶像,希望他能夠給孩子錄段視頻,說些鼓勵學習的話,激勵一下孩子。
他答道,自己不是不想,而是覺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這樣不太好。試想如果自己的偶像突然給自己錄視頻,鼓勵自己好好工作別擺爛,那自己大概率只有驚嚇沒有驚喜,甚至會覺得很尷尬。因為覺得自己不熱愛工作的事連偶像都知道了,這不是糗大發了么。
再說了,孩子如果心理或情緒上有問題,絕對不是誰幾句話能安慰得了的,家長還是要好好找一下根本原因。
這話一下子擊中我了。
因為我發現,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身上這樣那樣的缺點,總是很著急。孩子不愛吃飯怎么辦?孩子總是膽小不自信怎么辦?孩子出門不愛和人打招呼,怎么勸都不聽怎么辦?孩子不喜歡看書,不喜歡上學怎么辦?
作為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另外一個就又冒出頭了。好像總是沒有盡頭。 那家長該怎么辦?
其實想要找到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分兩步走即可。
第一步:先看看孩子的那些問題,你或者另一半身上有沒有?如果有,大人先改正,大人不改正,就別強行要求孩子改。
記得我之前曾請教一位當了三十幾年中學老師和校長的前輩,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她說其實很簡單。
結合她帶過那么多孩子的經歷中看,她說:
“那個孩子有這樣的優點或那樣的缺點,你跟他父母接觸過,就馬上明白是為什么了。
你是什么樣子,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樣子。你好的地方,孩子差不了,你差的地方,孩子也好不到哪兒去。”
在家庭教育里,“身教”比“言傳”可重要多了。
比如孩子不愛看書讓父母很頭疼,那一定是家庭里父母雙方都沒有看書習慣。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改變,那就自己先拿起書來看。
第二步,如果孩子身上出了問題,先反思家庭關系是否出了問題,自己是否出了什么問題
事關孩子的一切教育里,親子關系是第一位的。而影響親子關系的重要因素,是夫妻關系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談到夫妻關系以及跟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又無非是你自己在外部世界跟人觀念碰撞之后的產物。說到底,如果你和你的自我相處得很好,那么他人對你就不會有太大影響,也就不會有那么多處不好的人際關系了。
孩子身上出現了毛病和問題,家長不必疑惑,從家庭關系和夫妻關系入手,一定能找到答案。要么就反觀自身,一定是你身上的某些問題,映照到了孩子身上。
不少心理咨詢師都說,一個家庭里,如果孩子出了心理問題,那往往意味著他的父母病得更嚴重。可惜,求醫的往往只是孩子一個人。
比如夫妻之間長期吵架或者冷戰,孩子肯定是能感應得到的,反應到他身上,就是上課聽講不專心、學習成績下滑,甚至悲觀厭世。
這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各種威逼利誘讓孩子專心學習,而是從改善夫妻關系入手,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這樣孩子才能有心思學習。
“育兒即育己”是什么意思呢?人往往很難覺察到自我,但一定是關心孩子的。通過對孩子行為的觀察,你就可以發現自己行為的某些偏差。當你開始調整這些偏差,你會發現,孩子之前的那些不好的表現,也會慢慢消失。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一陣子我發現孩子總為自己的身高自卑,說自己永遠也長不高了。考慮到我經常給她量身高,還嘀咕“怎么還不長高”后,我放棄了量身高這個動作。現在她對自己的身高很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