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德才兼備(孩子德才兼備必備的內容)

道德習化服從自然界的普遍原則-最小阻力原則。因為好習慣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壞習慣則無須任何努力即可染上。所以,壞孩子的壞習慣會很容易傳染給好孩子,好孩子的好習慣卻很難傳給壞孩子。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讀書成才本身是一件很艱苦又很漫長的事情,有道是“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一種獻身精神是不可能讀好書的,更不可能成大器。因此,從小把孩子的道德情操培養好,是孩子成才的先決條件之一。嚴格地講,道德素質的培養這一條應該放在第一位,因為道德低劣的孩子不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才。
道德決定了一個人“志”的方向。志高德高,則孩子成長為優秀的正面人物;志高德低,則其會蛻變為一個出名的反面人物,一個大壞蛋。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他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恐智不達,唯恐德不修”的說法。因此,王東華先生大膽地提出:真正的天才都是圣徒。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
我們經常可以從書上看到關于“世風日下”的說法,有人推敲,嘆息道德下降的呼聲起碼已經重復了兩千多年,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每隔一段時間就又會有一個權威的聲音再來重復一次。從元代之后,整個人類由于缺乏家庭早期教育,造成文化和道德的全面衰落。
當今社會,人們總是把孩子道德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家長們在議論某某學校的校風不好,似乎是因為學校的校風不好,才致使孩子道德滑坡。雖然這種說法也有合理的成分,因為確實有個別本來不錯的孩子入學后變壞的情況。但是,把孩子道德滑坡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是不公正的。
道德滑坡的真正根源在家庭而非學校。那些校風好的學校無非是招收了大多數道德素質較好的學生,個別道德較差的學生非但無法興風作浪,而且有可能慢慢地被感化為道德好的學生。當然,我們無意排除學校領導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反之,那些招收了大多數道德素質較差的學生的學校,個別道德素質較好的學生則很快被“同化”,所謂近墨者黑。壞孩子的壞習慣很快傳給了好孩子,好孩子的好習慣根本就無法傳給壞孩子。因為好習慣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壞習慣則無須任何努力即可染上。道德習化服從自然界的普遍原則-最小阻力原則。因此,生源很差的學校,縱然是學校領導和老師有天大本事,也是回天無力。于是乎校風不好的責任就不幸地落到了他們的頭上。
道德習化根本就不是學校能夠單獨解決的問題,沒有家庭的大力配合不可能有任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