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求助!對于青春期初一的孩子來說,打游戲刷短視頻一刷一整天各種拖延給自己找借口。總是想著再過20分鐘就寫作業…..該怎么勸呢,到底該怎么樣溝通呢?
厭學和本博士:

幾乎每個來找和本博士的家長都會問題這樣的問題。
為什么孩子就不能好好寫作業?
為什么孩子就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為什么孩子一提學習就拖延,一提玩就興奮?
和本博士能夠理解家長的擔心,可孩子他怎么就不明白自己的苦心呢?
甚至有點孩子還越來越叛逆,家長越說他越起勁,甚至還仇恨家長,不愿意和家長溝通。
自己怎么就攤上了這樣一個孩子呢?
其實厭學的原因就在于家長只管成績不管心。
我們可以看看家長的這些擔憂,其實一點都不關心孩子的心理,也不管關心孩子的生活,只關心上學、考試、成績。
我記得有一個孩子說,“我媽總是說我不愿意跟他說話,但是實際上我只要和她說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她就和我說,能不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來我們管心營的孩子,幾乎都是這樣,久而久之就不愿意與家長溝通了。

一個有一個家長帶著孩子來我們這里做家庭咨詢,剛剛做了兩次咨詢之后,孩子的情緒有一點好轉了,結果家長非不信邪,馬上找了老師給孩子補課,立馬和孩子起來沖突,安排學習計劃,把咨詢中商量好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的事情置之不理,你覺得這樣下去孩子心理能恢復健康嗎?
中國文化其實很講究關系,大家都知道關系好了,辦事就方便。
這是人之常情,對于中學的孩子更是如此,兩個人關系好什么都愿意干。
假如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不好,你讓孩子倒杯水,孩子都不愿意理你。
但很可惜的是,在只管成績不管心的家庭環境中,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必然是不好的。
原因很簡單孩子在學校里面對著學校老師的高壓管理已經很辛苦了啊。
現在的老師其實就等于我們的一個小領導,要管理著40多個學生,老師要為了成績負責,要為了升學率負責,這和企業里面的KIP、指標、任務、考核,沒有什么區別。
在學校里面,孩子面對一個個領導,已經很煩了,回家還要面對家長的監督,你說孩子能受得了嗎?
為什么很多孩子一回家,就是關著門,不想和家長聊天、說話呢?
很簡單啊,假如孩子天天問你,你今天工作怎么樣?業績達標了嗎?是銷冠嗎?什么時候升職啊?為什么你賺的錢沒有別人多呢?
你覺得你煩不煩?是你,你也煩啊,對不對?
覺得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溝通的家長,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受得了這樣的“關心”。

親子關系緊張的的原因就在于邊界不清楚,彼此陷入權力斗爭之中。
父母會把焦慮的心理能量投向子女,把內心愿望投射到子女身上
——我現在沒有升職加薪,是因為沒有好好學習,拿好學歷,所以我的孩子要努力。
子女會順著父母的想法干嘛?大概率不會,不僅不順著,還要對著干。
但是有一個問題,子女能斗得過父母嗎?
雖然中年夫妻在社會中被毒打,但是面對子女,中年夫妻的能力毒打一下青春期孩子還是沒問題的。
父母心里想,我斗到子女屈服,就聽我的了。
實際上,子女斗失敗之后,你覺得子女會屈服嗎?不會。
孩子斗失敗之后,不會聽家長的好好讀書,而是什么也不干,干脆就擺爛,“老子不學了”。
把精力投入到和一切和學業無關的事情中,比如玩游戲、看動漫、刷視頻。
所以,經常會出現魔幻的一幕,家長對子女的學業特別關心,而子女對游戲排名、明星八卦等一切事情都很關系,唯獨不關心自己的學業問題。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管心營的答案是二次創家。
第一創立家庭的時候,夫妻之間確定了關系和目標。
而青春期的時候,子女已經初步成熟了,有生活自理能力了,可以當做一個小大人來看待了,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在做決策的時候,要考慮子女的意愿。
這個時候的家庭,就是三個人一起來確定關系和目標。
比如,之前有一個家庭,兒子總是抱怨母親管自己管太多,而母親總是認為假如自己不管兒子,天下就亂了套。
其實這個問題是因為父親長期不在家,培養兒子的任務都落在了母親的身上,假如沒有把兒子培養成材,母親就感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
所以我們的管心營的做法就是把父親拉回家,一起幫忙管教兒子的教育問題;同時兒子自己也承諾,自己能做好該做的事情,有疑惑的話,就會詢問父母,希望父母給予一定的時間來讓自己解決問題;最后幫助母親確定了一個小目標,去學習廚藝,從廚藝提升中獲得成就感。
這樣三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彼此就不會因為糾纏不清,而進入權力斗爭的關系中。

所以和本博士建議家長,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千萬不要只管成績不管心,多關心孩子的生活,這才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情。
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總體來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找到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去管孩子的事情。
如果能好好關心孩子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孩子和家長的關系好了,自然就能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