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親子溝通(良好親子溝通的重要性)
因為年齡的差距,在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去理解對方的思維及感受,出現了“不在一個頻道”的溝通。尤其是在孩子叛逆期,溝通不暢,將引發更多的親子關系問題。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那么,怎樣才能做好親子溝通呢?
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家長們不斷向孩子提出溝通話題時,可以記錄他們的反饋,摸索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方向。在建立親子溝通的前期,我們可以依托興趣話題,把溝通面打開,把習慣養成(參考21天習慣法)。
內容。
除了日常生活固定的溝通話語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地提出“興趣”話題,確保內容豐富,可以讓孩子自由思考、動手。例如,在每個早餐時間或是下班時間,可以向孩子們提出有關近期新聞、趣事、天文地理等等話題,讓孩子們獨立思考,答案沒有標準,在正確價值觀的范圍內任由孩子發揮。
成果。
溝通不僅有過程,更重要的是形成“成果物”。成果物可以是多樣的,如一本植物志、一本旅游冊,在短視頻的年代,它可以是一截視頻,在數字時代,它可以是一個軟件程序。當然了,成果物載體的選擇,應是貼切時代的。小編認為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和虛實秀技術,將“植物志、旅游冊”,從視頻、圖像、文本等形式轉化為三維的虛擬場景,轉化后的成果不但能保證原有的內容,而且讓成果三維化之后,實現交互(虛擬現實技術、虛實境技術),也讓參與到家長和孩子們更有成就感。
影響力。
溝通有了內容、成果,也需要借鑒與分享。通過借鑒其他家庭的親子溝通方式方法,改善家長親子溝通的組織能力,也能吸引孩子們參與。甚者,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不僅可以順利完成一項“成果物”,還能將自己的技能分享給其他的孩子,實現了由“家長引領”到“主動學習”,再到“互相影響”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