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成績無所謂怎么辦(太在意孩子的成績讓我崩潰)
最近,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里吐槽自家孩子,說陪孩子學習讓自己感到焦慮,其中,焦慮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孩子“不思進取”,她說“孩子明年就要中考了,可他一點也不著急!考多少分都是同一個表情,這可怎么辦啊!”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寫錯了不怕,被老師、家長批評也不怕,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種狀態一旦出現在自家孩子身上,家長不免崩潰。
但是,崩潰管用嗎?除了崩潰,家長還能做點啥?
“無所謂”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
? 佛系做題
三年級的小銘,說話做事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一次在電梯里遇到,媽媽正在指責他作業沒有做完,挨了老師批評。孩子不緊不慢地回了一句,“沒關系,今天的作業做完了明天也還會有新的。”
? 佛系上課
五年級的小浩已經有些近視了,看黑板模模糊糊,父母想讓他跟老師申請調座位,小浩卻回答說:“坐第一排也可以,坐最后一排也沒關系,黑板字看不清也不用著急。”
初中生張華上課記筆記從來都是隨心的,“這個老師講的可以,記一波”“今天講的什么啊,自己看書算了”“天好冷,不想把手拿出來”,所以他的筆記本東一本西一本,沒個準兒。
? 佛系考試
“你說這孩子,明明都已經高二了,還不著急。我說也說不動,整個一無所謂的態度。”
超超的媽媽不止一次地向身邊的朋友訴苦說,在一本線上下徘徊最危險了,努努力就能上個好大學,可他總是一副提不起勁的樣子。給他找補習班也說無所謂,他自己還說上好大學又怎么樣,最后還不是為了生活。
別急,這不全是孩子的錯
看到上面這些孩子的表現,一些性子急的家長一旦代入到自己孩子身上,估計已經急得跳腳了。
其實呢,“佛系”本身不是一個貶義詞,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是有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它所傳遞出來的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孩子們能自我排解心中的煩惱;但另一方面,對孩子而言,其消極意義可能是不思進取、沒有人生的奮斗方向。
難道全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 年代不同了
00后的孩子和80后的家長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明顯的不同。家長們成長的時候,整個社會處于發展的初期,呈現出“百廢俱興”的狀態,“吃苦、奮斗”是80后一代成長的主基調。
而00后的孩子,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已經改變,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也達到一定的高度,孩子們以“奮斗”解決溫飽的心態已經逐漸消弭,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自己的目標。
? 你是否過度焦慮了呢?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可能是很多家長擔心的事情,也是很多家長執著于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思想源頭。
(圖片來源:電影《起跑線》海報)
家長給孩子灌輸了很多競爭的思想,過度的關注和期待也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孩子們因為受到強烈的關注,又沒有形成情緒的自我認知,常常會陷入一種迷茫的狀態。
而這種迷茫,會讓他們在面對一些現實壓力的時候不知所措,孩子們很少甚至不敢去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被各種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是一種逃避的方式
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既有獨立的愿望,又沒有形成清晰的自我認同,常常迷茫、憤怒,同時又感到自己能力有限,無法對抗外界的壓力。他們的“佛系”,很可能是一種防御,用“不投入、不在乎”來被動攻擊、表達不滿。
請記住,面對“佛系”的孩子,愛是成長路上最大的保護傘,家長們除了崩潰,其實是有辦法的。
? 放輕松,不要讓自己過度焦慮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焦慮、對孩子施加的壓力,可能會讓家長產生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心理:“我能為你做的我都盡力做了,你怎么樣也不能怪我了。” 很有可能,家長們被自己騙了。 美國教育學家肯·羅賓遜在一場《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的演講中提到,“這個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卻生怕任何一個人掉隊。” 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作為家長,不必總擔心來不及,放平自己的心態,或許能讓你和孩子都更理解彼此。
? 鼓勵,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考了98分的孩子,可能會被問“還有2分扣在哪里?”,考了70分的孩子,可能被說“真棒,這次比上次有進步。”家長兩種不同的評價態度,對孩子心理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實踐證明,孩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只要父母給他嘗試和信任的機會,他做的會比你想象中的好得多。能夠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會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對困難與挑戰。 試想,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收獲的都是負面的評價,他可不就“佛”了嗎?
? 不單純以學習成績評價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對孩子的評價太單一了,往往只看學習成績。 之前爆紅于網絡的作文《藏在角落的我》,一位五年級的小朋友寫道,“人家還沒綻放出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
有一些學習成績不怎么樣的孩子,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很強的天賦。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善于挖掘他們的天賦。
孩子是花朵,是未來,
可是我們也要相信,
每一朵花都有它的花期。
成長的路上,
多一些陪伴,少一些苛責;
多一些鼓勵,少一些焦慮,
家長不妨也放輕松一點。
文章來源 | 中國教育報
設計:吳 昀(實習)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
我知道你在看喲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寫錯了不怕,被老師、家長批評也不怕,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種狀態一旦出現在自家孩子身上,家長不免崩潰。
但是,崩潰管用嗎?除了崩潰,家長還能做點啥?
三年級的小銘,說話做事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一次在電梯里遇到,媽媽正在指責他作業沒有做完,挨了老師批評。孩子不緊不慢地回了一句,“沒關系,今天的作業做完了明天也還會有新的。”
? 佛系上課
五年級的小浩已經有些近視了,看黑板模模糊糊,父母想讓他跟老師申請調座位,小浩卻回答說:“坐第一排也可以,坐最后一排也沒關系,黑板字看不清也不用著急。”
初中生張華上課記筆記從來都是隨心的,“這個老師講的可以,記一波”“今天講的什么啊,自己看書算了”“天好冷,不想把手拿出來”,所以他的筆記本東一本西一本,沒個準兒。
? 佛系考試
“你說這孩子,明明都已經高二了,還不著急。我說也說不動,整個一無所謂的態度。”
超超的媽媽不止一次地向身邊的朋友訴苦說,在一本線上下徘徊最危險了,努努力就能上個好大學,可他總是一副提不起勁的樣子。給他找補習班也說無所謂,他自己還說上好大學又怎么樣,最后還不是為了生活。
其實呢,“佛系”本身不是一個貶義詞,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是有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它所傳遞出來的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孩子們能自我排解心中的煩惱;但另一方面,對孩子而言,其消極意義可能是不思進取、沒有人生的奮斗方向。
難道全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 年代不同了
00后的孩子和80后的家長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明顯的不同。家長們成長的時候,整個社會處于發展的初期,呈現出“百廢俱興”的狀態,“吃苦、奮斗”是80后一代成長的主基調。
而00后的孩子,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已經改變,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也達到一定的高度,孩子們以“奮斗”解決溫飽的心態已經逐漸消弭,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自己的目標。
? 你是否過度焦慮了呢?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可能是很多家長擔心的事情,也是很多家長執著于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思想源頭。
而這種迷茫,會讓他們在面對一些現實壓力的時候不知所措,孩子們很少甚至不敢去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被各種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請記住,面對“佛系”的孩子,愛是成長路上最大的保護傘,家長們除了崩潰,其實是有辦法的。
? 放輕松,不要讓自己過度焦慮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焦慮、對孩子施加的壓力,可能會讓家長產生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心理:“我能為你做的我都盡力做了,你怎么樣也不能怪我了。” 很有可能,家長們被自己騙了。 美國教育學家肯·羅賓遜在一場《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的演講中提到,“這個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卻生怕任何一個人掉隊。” 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作為家長,不必總擔心來不及,放平自己的心態,或許能讓你和孩子都更理解彼此。
? 鼓勵,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考了98分的孩子,可能會被問“還有2分扣在哪里?”,考了70分的孩子,可能被說“真棒,這次比上次有進步。”家長兩種不同的評價態度,對孩子心理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實踐證明,孩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只要父母給他嘗試和信任的機會,他做的會比你想象中的好得多。能夠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會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對困難與挑戰。 試想,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收獲的都是負面的評價,他可不就“佛”了嗎?
? 不單純以學習成績評價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對孩子的評價太單一了,往往只看學習成績。 之前爆紅于網絡的作文《藏在角落的我》,一位五年級的小朋友寫道,“人家還沒綻放出才華呢,就被選為‘沒用的人’”。
可是我們也要相信,
每一朵花都有它的花期。
成長的路上,
多一些陪伴,少一些苛責;
多一些鼓勵,少一些焦慮,
家長不妨也放輕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