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為什么和父母無法溝通(孩子長大了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我在網上經常會看到有家長說:我家孩子小時候什么都主動跟我說,現在大了,啥都不說了,問也問不出個一二三,仿佛關閉了和我的交流通道。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是因為他們長大了嗎?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所以不愿意和父母分享,還是覺得和父母分享得不到“有效回應”呢?今天就來說說,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被你越推越遠,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的。
來說說一個身邊的真實案例
鄰居李紅的女兒是個非常活潑可愛的女孩子,有天從幼兒園回家,拿出了一副自己畫的畫,進門后還沒穿鞋,就趕緊拿出畫遞給正在看電視的媽媽:媽媽,你看我畫的畫,老師今天夸我是班上最好的呢!
媽媽把目光從電視挪到女兒手中的 畫一秒鐘說:“嗯,真不錯!”然后繼續看電視去了。
接下來女兒繼續跟媽媽分享:“媽媽,你看我畫的是3個木頭人,第一個是一一,第二個是我,第三個是小蘭”。
媽媽第二次把目光又挪到女兒的畫紙上一秒鐘,稱贊到:“真棒”,然后扭過頭又去看電視去了。
女兒沒再繼續說了,拿著畫回到了房間。
媽媽消極的回應,讓女兒開始越大越不愛和媽媽溝通了
后來女兒上了小學,慢慢到初中,很少主動找媽媽溝通了,連小學四年級考了第一名還是從老師口中知道的;后來初中時情竇初開的年紀喜歡上了一名男同學,因為年少不懂事,兩個人差點去私奔了。
媽媽知道這件事后,一個勁罵女兒“太讓人失望”。回到家媽媽想盡辦法和孩子溝通交流、試圖讓孩子擺正心態、回歸正軌、好好學習,可是女兒壓根沒有和媽媽好好說的欲望,只是答應媽媽以后不會這樣了。
當然,這個例子可能比較極端,但是從小家長不懂得如何積極回應孩子,就會把親子關系越拉越遠,關閉孩子和父母的溝通橋梁。
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假回應”一:敷衍式回應
孩子:媽媽,你看我積木搭好了;
孩子:媽媽,我把玩具收好了 ;
孩子:媽媽,我會自己穿鞋了;
你的回答:真棒、不錯、真好。
這種回應方式表面看似在積極回應孩子,實則是“敷衍”。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在打擊他們的分享熱情以及自身的積極情緒。導致孩子越大越不愛和你分享,因為他覺得和你分享沒有產生共情,漸漸地,家長和孩子之間良好的溝通渠道就硬生生被掐斷了。
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是在進行2種事物的交互,分別是內容和情緒
內容:則是依靠語言來表達;
情緒:則是音量、語速、語氣、目光、姿勢等。
試著想想:鼓勵孩子的時候,是平淡地說一句“你真棒”。還是面帶微笑、注視孩子,輕輕點頭,繪聲繪色地說出夸贊更有感染力呢。
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假回應”二:消極主動式回應
孩子:“媽媽,我今天我被選中加入羽毛球社團了”。
媽媽:“你有時間嗎?天天去打球,作業還能寫完嗎?”
當孩子聽到你的回應時,他們喜悅的情緒一下子就被澆滅,如果最后你再附上一句“周末打球還行,平時打的話,太影響學習了”。
消極式回應的潛臺詞是:“這件事沒你想得那么好,不值得高興”
隨著你一句句消極式回應,孩子的臉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漸變暗。這種回應的潛臺詞在孩子心里就翻譯為是:這件事并不好,有很多問題你都沒考慮到,不值得高興。這就跟你和他人分享喜悅時,別人潑了一盆涼水一樣,試問“你以后還會跟他分享嗎?”
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溝通方式無形中偷走了孩子的積極情緒,以及和你分享的欲望。
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假回應”:消極被動式回應
孩子:“媽媽,我剛剛讀的這一段真好玩”。
媽媽:“你作業做好了嗎?”或“玩具收好了嗎?”或“我現在煩著呢,你自己玩”。
這種回應方式就叫做消極被動式回應。既表現出不情愿、感情上也沒有任何主動、更沒有表現出任何積極的內容,潛臺詞就是“我現在不想聽你說話、你也不該干這個”。
消極被動式回應磨滅孩子的分享欲、越來越討厭和你溝通
“消極被動式回應”就像劫匪一樣,把孩子的愉悅感全部搶走,嚴重打擊了孩子的分享熱情。不僅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想和你分享有趣、有成就感的事,反而還會越來越討厭和你溝通,以至于長大了和你的話越來越少,什么事都不說。
如何做到積極回應?家長牢記2不要3要
家長如果經常反思你和孩子的對話,你會發現孩子越大越不喜歡和你說心里話、分享感受,都是因為他曾經滿腔熱情,被你一次次澆滅引起的。其實做到積極去回應孩子并沒有你想的那么難。家長牢記2不要3要就行了。
2要
- 一“不要”:過度自我關注,比如孩子興奮地跟你分享學校好玩的事,千萬不要來一句“你作業寫完了嗎”?表面看似在說孩子的事,實際上是在表達你的需求——我需要你把學習擺第一位。
- 二“不要”:只關注負面因素,比如說孩子跟你分享要加入羽毛球社團,你卻給他列出來一堆加入羽毛球社團的負面因素。一定要多從孩子的角度來 看待他們和你溝通的事。
3要
- 一“要”行為上關注:這是一種非語言溝通信號,包括目光關注和身體關注,真誠地跟孩子表達你的關注。怎么做?孩子跟你分享的時候,你可以把孩子抱坐在你的腿上,注視他的眼睛,以表達你對他的關注。
- 二“要”語言關注:就是孩子跟你分享的時候,你得學會追問細節。比如孩子跟你分享自己畫的畫被老師夸贊了,你可以這樣追問細節:你怎么想到要畫這個的?你為什么會選這個顏色?,向孩子傳達“媽媽很關心你說的事”。
- 三“要”積極主動溝通,看到孩子高興的時候,家長可以主動過來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你在注意他、關心他的情緒,并且一心一意地和他交流,這一點就要求家長不要邊玩手機邊和孩子溝通。
以上2要三不要做到了,你就會發現,孩子更愿意和你聊天,即便是長大了也一樣和你無話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