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是什么(如何好的和自己的孩子溝通)
父母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會表達的孩子,首先是擁有敢于表達的勇氣,這份勇氣來源于平時父母對孩子感受、情緒的尊重和接納。
父母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個體,重視孩子的喜怒哀樂,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并能夠給予理解。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接納、被愛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從而產生安全感、自信心,并延伸至對父母、外部世界的信任。
因此,孩子才敢自由地表達內心,展現真實的自我。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父母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把孩子的感受當回事,覺得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他們的難過、生氣不算什么。
當他們看到孩子哭,有時會因為心煩而大聲吼孩子:“再哭我把你關外面!”有時會不屑一顧地勸誡孩子:“這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男子漢要堅強?!?/p>
父母的忽視、否定、不理解,讓孩子越來越沉默、不敢說。
作為父母,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大人眼里無關緊要的事,卻是孩子世界里的大事。
不管是難過、生氣、沮喪,都允許孩子抒發出來,表示理解,并教他用語言來表達。
比如在餐桌上,父母夾了一個孩子不喜歡的菜到他碗里,孩子不開心地大哭起來,這時,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是不是你不喜歡吃這個菜,爸爸/媽媽夾給你,你有點生氣?”
孩子點頭。
“嗯,爸爸/媽媽能理解那種心情。只是,下次你可以直接說出來,告訴爸爸/媽媽,好不好?你可以說:‘我不喜歡吃這個菜,媽媽你夾回去吧?!@樣,爸爸/媽媽才能知道你的想法,以后就不會給你夾不喜歡的菜了,是不是?如果你光哭、發脾氣,爸爸/媽媽可能就很難明白你到底怎么了?!?/p>
在這樣一次次的引導中,孩子對情緒的認知會更清楚,明白生氣、難過、失望是怎樣的感覺,并學會用語言表達。
2
父母情緒穩定,和孩子好好說話
很多父母反映,不罵、不吼,孩子就不愿意聽話。
其實這個結果往往是父母自己造成的——和孩子溝通總是帶著情緒,尤其是孩子犯錯時,憤怒地吼叫、責罵,不能冷靜地好好說。
慢慢地,孩子會逐漸習慣這種模式,最終演變成:不罵、不吼,孩子就不把父母的話當回事。
更糟糕的是,時間久了,孩子會逐漸對父母的情緒免疫,吼叫也無濟于事。
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會復制這種溝通模式,遇事容易情緒化,不會平和地用語言表達。
父母自己要先學會好好說話,控制好情緒,和孩子耐心溝通,才能養出講道理的孩子。
遇到事情不要上來就發火,先問問孩子:
“發生了什么事?”
“你感覺怎樣?”
然后再教孩子解決問題、承擔后果。
減少無謂的情緒宣泄,孩子感受到的是關心和信任,父母才能走進孩子的心。
親子關系好了,父母的教育也會變得更有力量。
父母不包辦、不控制
許多孩子之所以叛逆、反抗、不愿和父母溝通,是因為父母過于專制、控制,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重視,沒有選擇權。
“你懂什么?我說了算。”
“不行,我說不行就不行?!?/p>
當孩子試圖和父母溝通時,得到的卻是強硬的拒絕、否定,只能服從,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再對父母表達自己的心聲。
內心的不情愿、對自主權的需求,長久積累下來,只能通過一些叛逆的行為來表達。
當父母充分考慮孩子獨立和自主的需求,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給孩子做決定、做選擇的機會,孩子才會感受到自我的力量,獲得掌控感,從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在親身實踐和體會中能學會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父母創造的寬松、民主的家庭環境也會讓孩子善于表達自己,溝通能力較強。
孩子2歲以前,大部分事情上還需要依賴父母的照顧;但到了2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隨著成長,對獨立、自主的需求越來越強。
這時,父母就需要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教孩子各種生活技能、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煉他獨立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并承擔相應后果。
即便不是最好的選擇,孩子也能從中收獲經驗,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養出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需要父母耐心、反復的引導,過程中也會遇到孩子不配合的情況,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好結果